设置

第3695章烽烟蔽雨疑兵计,棋局暗藏废垒劫

  连绵的阴雨浸透了嵩山南麓,泥泞的地面让行军变得异常艰难。

  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的,司马懿收到了来自于宛城被围的消息。

  司马懿在第一时间不是紧急发兵救援,而是皱眉思索。

  救是不可能救的,毕竟宛城太远了。

  在古代冷兵器作战时期,判断求援信的真伪是关乎战场存亡的关键问题。由于缺乏现代技术手段,很多时候不能摇个电话就能沟通,而必须要依靠人力传递,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充满了变数。

  黄忠在宛城被围,他自然派人第一时间就发出了信报,同时向两个方向传递,一路送武关,一路就是送嵩山司马懿这里。

  司马懿看着竹筒上的火漆,仔细查看了火漆的纹路以及加盖的印章模样,同时也摩挲着一些因为长时间传递而导致的细微外部磨损,然后还倒过竹筒来看了看竹筒底部有没有被撬开的痕迹,最后才取了小刀,打开了火漆,取出了里面的纸张。

  黄忠不是骠骑麾下的军将,只能算是客将,所以黄忠写的书信并没有按照约定的动态口令进行书写,也没有约定的暗语,甚至连基础的日期配备算法也没有,只有浅白的表示宛城被围,而宛城内的守军兵力两千,难以久守云云。

  唯一可以判断是黄忠亲笔所写的,是司马懿之前存留的黄忠书信,笔迹大概是对应得上。以及在纸张上留下的黄忠印章微微偏左…

  如果是骠骑军内部在传递消息,那么有很多切口,比如壬戌运粮其实不是说粮草,而是增援兵卒。而且信件之中的日期,也是要和特定的算法匹配,如三月廿一实指四月初五,还有一些特定的暗语等等。

  可惜,黄忠的信件之中,并没有办法使用这些骠骑内部的暗语。

  所以这就意味着…

  很容易被仿造。

  但是这一次,不像是伪造的。

  所以司马懿才更加的为难。

  司马懿仿造过曹军的求援信,他深知这种毫无暗号的信件是多么的不靠谱,但问题是黄忠宛城节点,也算是比较重要,如果勾连一起,便是可以侵蚀威压荆襄,若是不救…

  黄将军如今手下有多少兵卒?城中粮草几何?

  司马懿看着信件,余光却掠过那黄忠手下,像是寻常聊天一般的说道。

  那信使也是一一作答。

  哦…司马懿放下了信件,点了点头,某知道了。你这一路辛苦了,先下去休息吧。

  黄忠手下信使便是拜退,刚走到了大帐门帘处,又被司马懿叫住,对了,某想起一事…先前听闻黄将军公子负伤,不知箭疮可曾康复?我这还有些骠骑金疮妙药,到时可以分些与黄将军…

  黄忠手下一愣,公子受伤了?公子不是在长安么?怎么能受伤?

  啊,大概是某记差了…司马懿摆摆手,示意信使退下。

  …司马懿看着信使离去的背影,沉吟不语。

  心腹上前,将主,这…莫非是假的?

  司马懿摇头,不,八成是真信使…

  心腹又是问道,那么…将主这是…

  司马懿眉头深锁。

  曹军围城?

  司马懿皱眉,眼眸之中充满了疑虑,曹孟德兵马,动向飘忽,前些时日才大张旗鼓扑向襄阳,解襄樊之围…现如今便是又转头围了宛城?这兵力…现如今…

  司马懿又拿起了信报,再次看了一遍,然后说道,这信使…曹军围城,岂能不派斥候游骑搜索四周?而且如今这军堡被夺…这「求援」之信,却能一路畅通递送到某处…曹军在军堡之处,难道是连寻常斥候都不增设了?

  此中,岂无蹊跷?司马懿又是唤来了斥候,仔细询问遇到黄忠信使的过程,以及通往宛城,襄樊方向的情况。

  即便是黄忠手下对上了所有的信息,身份是真实的,但司马懿依旧心中存疑。

  在信息被雨幕和距离严重阻隔的战场上,任何轻易得到的情报都可能藏着致命的陷阱。

  再派遣人手去宛城查探复核情报,明显是不现实的,但是就此派遣援军,司马懿同样觉得不妥。

  有时候,人生当中的决定,就往往是在一念之间。

  司马懿忽然看到了山间的架设的火炮,便是笑了笑。

  自己何必如此谨慎?

  有了这等防守利器,何惧曹军来犯?

  既然怀疑这宛城求援其中有诈,那就不妨将计就计!

  既然曹军想要鬼哭隘,那么就不妨装作救援宛城,实际上夺了飞狐堡!

  有火炮在手,就算是曹军来了,又能奈何?

  思索已定,司马懿派出了一支救援的部队,只不过这一支部队,并没有秉承着救人如救火的架势,反而是走得有些缓慢…

  另外一方,曹军大营之内,荀彧同样在雨声中沉思。

  连绵的雨丝敲打着曹军大营的帐顶,汇成细流,沿着油布边缘滴落在泥地里,发出沉闷的声响。

  中军帐内,灯火昏黄,映照着荀彧沉静而略显疲惫的脸庞。

  他目光落在帐外无尽的雨幕上,仿佛能穿透这水汽的屏障,看到嵩山对面骠骑营垒中那个同样在凝思的对手。

  宛城的求援信使,确实是曹军故意放过去的。

  荀彧清楚,司马懿很狡猾,所以任何假冒的信件,或是信使,都有极大的可能会被司马懿识破,所以唯一能用的策略,就是真信使。

  信使是真实的,但是信使通行的道路,却未必是安全的…

  司马仲达,狡黠多疑,用兵喜奇,不循常理。荀彧对身边的将领分析道,宛城告急,他必生疑窦,不会倾巢来救。然宛城乃重镇,他又不能全然不顾。依其秉性,最大可能…便是派出一支偏师佯动,做出救援姿态,一来试探我军反应,二来或可引我分兵阻截,他则固守营盘。三者么…

  荀彧猜对了一半。

  他猜中了司马懿的行动,但是对于司马懿的行动的判断依据,是错的。

  就像是做数学填空题,随便填了一个±1,结果对了,但是过程是错的。

  荀彧是觉得司马懿还年轻,而年轻人,难免气盛,会不够沉稳,会表现得贪功冒进…

  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斐潜给司马懿送去四门火炮,说不得司马懿就会像是乌龟一样死守鬼哭隘,不会有什么举动。

  火炮增强了司马懿的力量,但同样也加强了他的野心。

  就像是米帝上市公司组建援交歌舞团的时候,未必不清楚这其中的风险和危害,但依旧是这么做了…

  荀彧正在推论之时,曹军兵卒来报,侦测到了司马懿的分兵动向,而分兵救援的兵卒数量,确实就像是荀彧所判断的一样,不是全军出动,而仅仅只是近千兵卒。

  曹义顿时大喜,立刻蹦跶出来,请领军伏击这司马懿派往宛城的兵卒。

  曹羲之前真是叫做灰头土脸,连兜裆裤都差点被司马懿给揭了,要不是荀彧前来指挥调配,不仅是飞狐废军堡丢失,连带着嵩山防线整体都眼看着要垮塌!

  现如今眼瞅着司马懿中计,这么便宜的好处在眼前,曹义自然是当仁不让!

  荀彧看了曹义一眼,思索了片刻,点了点头,他下令让曹义带着两千步卒,于司马懿的援军必经之路的咽喉要道,依托地形修筑简易工事,多设旌旗疑兵,利用地利,以弓弩和滚木礌石进行伏击…

  虽然说弓弩在当下阴雨的条件下,威力大减,而且滚石檑木等也需要提前储备,也不是想要有就能有的,但是不要求全歼,只是伏击,曹义自然是觉得没有问题,兴冲冲领命而去。

  荀彧思考片刻,又是给韩浩一支千人兵卒,让其待在曹义侧翼,一方面防备这一支司马懿的援兵忽然改变方向,从援兵变成偷袭飞狐堡,另外一方面也是如果这一支援兵败退,韩浩可以趁势追击。

  韩浩自然也是领命退下。

  等曹义和韩浩都点兵而去之后,荀彧才看了看荀恽,问道:汝以为,司马如今,策将何出?

  荀恽侍立一旁,心中仍在消化父亲之前对司马懿只派千余援兵前往宛城的精准判断。这判断与斥候回报完全一致,让他对父亲的洞察力感到敬畏,却也隐隐升起一丝不安——司马懿真的会如此轻易地被看穿吗?

  父亲,荀恽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有些模糊,司马此獠只派这千余人,既难解宛城之围,又易被我军截断…他究竟意欲何为?莫非…他识破了信使是我军故意放出,故而以此敷衍?

  荀彧微微点头,眼里面多少有了一些赞许的神色,司马确实是有所疑虑…但是绝非「敷衍」…

  荀彧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宛城乃要冲,黄汉升若真被困,他岂能坐视?此獠行事,看似冒险弄奇,实则步步皆有深意。他深知我军放出信使,必有后着。这千余之兵,便是他投下的一枚石子。

  投石拔距?荀恽目光一亮。

  正是如此。荀彧微微笑了笑,那么,汝以为,这石子,又是何意?

  其一,试探我军反应。看我军是全力阻截,还是按兵不动。若我军急于围歼此部,则兵力必被调动,营垒或显空虚。其二,还有可能是示弱。让曹子诚,甚至…让我等,以为他司马也不过如此,被区区宛城告急所惑,进退失据。荀恽很快的就回答道。

  其三是什么?荀彧追问道。

  荀恽眉眼跳了一下,其三,便是将计就计,图谋于我等…

  荀彧点头,既是如此,汝以为,此贼这「计」,又是落于何处?

  荀恽皱眉思索,既然司马此獠并非真的要去救援,那么他真正的目标…

  荀彧没有催促,只是半闭着眼,静静的等待。

  曹义和荀恽,之前在嵩山之处,干得都不怎么样…

  若是一般人,多半现在已经是严明律法,人头落地了。

  毕竟不管是战败,还是冒功,哪一件不是杀头的罪名?

  可是当下不管是曹义,还是荀恽,都还活得好好的,之前的事情也都揭过不提了。

  批评教育之后,还是好同志么,培养干部不容易啊!

  上位者的子女,有更多的容错率。

  这不管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的…

  就像是现在,荀彧甚至可以用这嵩山战事来给荀恽浇灌营养,提供成长的经验…

  大不了就当做丢了几个小目标。

  被寄予厚望的荀二代,思索良久,起身走到了舆图之前,伸出手指向舆图上一点。

  正是扼守要冲的飞狐废军堡的位置。

  此地失而复得,多次争夺,实为连接之命脉,如今在我军之手,便是司马眼中之钉,喉中之鲠。他若真想打通嵩山与宛城之联络,或觅机重创我军,此地便是锁钥之所在。

  荀恽说到这里,略微顿了顿,仿佛在梳理自己的思绪,司马此獠派这千余援军,便是诱饵,诱我分兵阻截埋伏…他料定我等必会派兵应对,或阻援军,或袭击鬼哭隘口…此乃阳谋也…故而,等此獠知晓我军分出…必然会派人袭击此堡!

  荀恽分析着,不由得被自己的分析吓了一跳,吸了一口汝南炒饼,父亲大人…此獠竟敢如此大胆?趁我军兵力被牵制,强攻废军堡?!他…他敢如此行险?我军在废军堡已有防备!

  他有何不敢?荀彧眼中闪过一丝凝重,前番他便是如此破了军堡…此人用兵,胆大心细,惯于行险中求胜。雨势连绵,固然不利行军,却也遮蔽视线,利于奇袭。我军新筑工事,根基未稳,连日阴雨,土石松软,更易攀爬。此正天时地利皆在…他岂会放过?

  荀彧虽然在嵩山之前,并未和司马懿交过手,但是根据司马懿过往行为模式,尤其是在之前军堡的争夺当中,曹义的大败,正是被司马懿看穿其冒进,以佯攻诱其深入,主力侧击而得手,而这一次司马懿示弱,只是派遣少量援军,其剩余的主力必然是蓄势待发,准备着什么后手。

  而且废军堡的战略价值毋庸置疑,是双方必争之地。

  司马懿要打通南线或重创曹军,此地是绕不开的障碍。

  大雨虽带来困难,但也提供了掩护。

  荀彧判断司马懿会利用这一点进行突袭,甚至是预判了司马懿会预判他的预判。

  司马懿不会轻易上当,所以第一步救援宛城是虚招,目的是引出曹军应对,从而暴露弱点…

  那…父亲为何还让韩将军领兵离堡?荀恽忧心忡忡。

  若是韩将军不离开,司马又怎么会进攻军堡?荀彧的声音沉稳,带着一丝决断,若不派兵,司马懿必生疑窦,或按兵不动,或另寻他策,于我反而不利。让曹韩二人去阻截,是安其心,让他以为第一步已然得逞,诱其主力出动。其二…待其知晓飞狐堡空虚…

  荀彧看向荀恽,目光炯炯,若是令你去防守此堡,你当如何?

  我?荀恽先是吞了一口唾沫,然后呼吸了几下,便是抬头昂然说道,若是我去驻守…首先就是加固寨栅,于堡墙内侧多备引火油物、滚木礌石,尤其注意新筑土墙薄弱处!守军轮番休整,务必保持体力。外松内紧,示敌以弱,做出主力被抽调之状!

  其二,给韩将军发去消息,让其抵达预定位置后,留少量旗号虚张声势,主力偃旗息鼓,即刻沿预定山间小径潜行回返!秘密抵达废军堡后山坳中埋伏待命!行军务必隐秘,避开开阔地带,斥候加倍撒出,清除对方眼线!

  营地之中步卒,分三批向废军堡左右两翼高地移动!多携弓弩箭矢,伏于预设壕垒之中,无令不得擅动!待司马主力全力攻打废军堡正门,阵型陷入混乱之际,听号为令,方准现身,居高临下,猛射其侧后!

  如此一来,四面合围,即可全歼司马此獠!

  说完,荀恽便是带着一些兴奋的神态,看向荀彧。

  荀恽的策略,或者说是部署核心要点,大体上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表面上示弱诱敌,显出废军堡的兵力不足,主将离开,实际上暗藏杀机,加强防御,准备火攻等杀伤手段,又将韩浩秘密返回,成为关键伏兵。再派遣大营之中的曹军兵卒提前运动至军堡两侧高地外围埋伏。

  等到关键时机来临,也就是司马懿主力完全投入攻击废军堡,阵型展开且陷入胶着时,伏兵才发动,形成四面夹击之势。

  若是真的司马懿中伏,那么确实是有全歼司马懿主力的可能…

  但是这成败在于能否骗过司马懿的斥候,以及能否在最恰当的时机发动致命一击。

  荀恽自己觉得,此策即便是不能算是神算鬼谋,但也能算是精良妙计了,可是他说完之后,看向了荀彧才发现荀彧的脸上并没有什么笑容,便是不由得有些忐忑了起来…

  父亲…父亲大人?荀恽感觉似乎他的策略有什么不对劲之处,但是他仔细想了想,又没有想到什么具体的问题。

  荀彧看着荀恽,眼神谈不上满意,但是也没有完全的失望,而是略有期盼的说道:仅此依旧不够!汝…就没想想,怎样才能虚外而实内,又怎样才能让此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以及…还有什么其他的方略?

  其他…荀恽顿时有些麻爪,其他方略?

  请:m.llskw.org

大熊猫文学    诡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