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3790章力能则进,否则退

  秋冬之时,大河之水,也没有了春夏那么的强劲澎湃的势头,而是显得有些疲惫起来。

  就像是当下的曹军。

  荀彧站在渡口的高处,寒风吹动他的衣袍,戏弄着他的纶巾,见他呆头呆脑半天没有回应,就呼的一声,弃他而去。

  想当年,荀彧是如何的风流人物,出门走一趟,多少大媳妇小姑凉远远见了,便是红了脸软了腿,可现在么,风尘代替了风流,皱纹爬上了眉间。

  曹操察觉到了危险的临近,作为大汉一流谋臣的荀彧,难道说就没有半点感觉?

  可是,又能如何?

  虽然说在枣祗的号令之下,原本在河洛之中分散的兵力,大多数都缩进了雒阳城中。

  这种情况,让普通的曹军兵卒欢喜,却让曹操荀彧等这样的谋略者担忧。

  荀彧越发的有一种预感,河洛是个坑。

  大坑。

  可问题是之前他们不得不跳进来,因为这里是骠骑军留下的唯一破绽。

  或许其他地方还有,但是曹操荀彧没办法等了…

  山东中原的大势,败坏得太厉害了,远远超出了曹操荀彧等人的预料。

  当然,如果说狗货同学能够读一些历史,他就能明白在封建王朝末期,败坏的速度往往是超乎所有君臣的想象!

  系统的衰败是渐进的,但崩溃是瞬时的。

  当维持系统最后一点凝聚力的核心权威消失时,整个体系就会以远超所有人想象的速度土崩瓦解。

  这种加速败坏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一个由多个恶性循环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在达到临界点后发生的大崩溃!

  到了这种局面下,往往是回天乏术!

  封建王朝初期的问题,通常是孤立的、比较容易解决的,但是到了末期,各种问题会相互交织、放大,相互缠绕,形成无法解开的死结。

  天人五衰,那么最先,也是最容易出现的第一个衰败,就是财政崩溃。

  钱,花着花着就没了!

  比如大萌,朝廷因为战争,宗室供养,官僚体系臃肿而财政枯竭。

  财政枯竭之后,大萌朝廷就没想办法?有没有在财政枯竭的时候,想要从士族大姓,地方乡绅上获取钱财?募捐或是其他办法?而不是仅仅向自耕农加派税收?

  有的。

  确实多次尝试过,但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巨大的阻力,最终基本上都是失败告终。

  大萌朝廷召集富豪,国戚,劝谕捐款,以助军饷,表示这么多年来在大萌上赚的(都不好意思说他们贪的)也很多啦,现在国家有困难,大家都拿出一点来,支撑一下,共渡难关…

  结果这些乡绅富豪,国戚官僚表示,凭本事贪的,凭什么拿出来?

  然后张大人查账,怒发十连问,问大萌的钱都去哪里了?

  一条鞭法,清查全国。

  结果上下都装聋作哑,装疯卖傻,等到张大人一死,人亡政息,反扑立即开始,清查成果大部分被废除。

  向士绅要钱之所以比向农民加税难上千百倍,是因为大萌的统治基础正是这些士绅阶层。

  士绅阶层垄断了话语权。加征三饷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国策,而清查陈年旧账,则是祸国殃民的弊政。

  于是只有百姓继续苦一苦。

  土地兼并,产生大量流民,或者叫做大萌自由职业者,然后国家税基缩小,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然后渐渐的趋近临界点…

  临界点之前,滑落还是平缓的。

  曹操荀彧原本以为,临界点还没到,还可以再苦一苦,但是他们错了。

  现在山东中原之地,已经像是在自由落体了!

  不过么,若是按照某些小绿书所言,抛开事实不谈,虽然落下,但是在这一刻,获得了自由啊!

  获得自由开心么?

  荀彧开心不起来。

  令君,防务已经布置完毕。一名荀氏军校快步走来,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神色,只是…兵力实在捉襟见肘。

  荀彧没有立刻回答,目光依旧在大河之处。

  捉襟见肘,如今何处不是捉襟见肘?

  当年,谁不是说山东中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谁会想到今日也是捉襟见肘?

  仲明,荀彧唤着那荀氏军校,你去过各个营寨了?说说实际情况。

  荀氏军校叹了口气,自去年征战至今,各营兵卒减员严重…现在我们渡口这里,很多队率手下只有三四十人,而且还有一些是老弱…能不能请丞相派些精兵过来,要不然…

  荀彧的眉头锁得更紧。

  荀彧以及荀氏子弟兵,要防守三个渡口。

  陕津,小平津,孟津。

  陕津是为了和潼关坂道协动,小平津和孟津么…

  荀彧不由得有些后悔。

  如果之前在太谷关,鬼哭隘口没有损失那么多的曹军兵卒…

  荀彧深深的叹了口气,摆手说道:且去巡查看看。

  荀彧提起袍角,沿着河岸向前走去。

  结果很快就发现了隐患。

  第一个问题,出现在渡口上游三里处的一处浅滩。

  按照原本的布置,这里应该设有暗哨和拦江铁索。可当荀彧赶到时,只看到两个老兵躲在树林里睡觉,所谓的铁索更是锈迹斑斑,脆弱不堪,根本难以拦截船只。

  怎么回事?其他人去了何处?荀彧的声音并不大,却让那两个老兵吓得跪倒在地。

  令、令君恕罪…一个老兵结结巴巴地说,其他,其他去打猎了…

  打猎?!荀彧眉头紧皱,军粮没下发么?为何要行猎?

  老卒颤巍巍拿来些军粮,打开给荀彧看。

  军粮里面已经生虫,还有一些是变了颜色,都不用靠近闻,一股腐朽气息就迎面而来。

  荀彧沉默了片刻,对跟在身边的荀氏军校说道:让人再送些粮草来!就从我军中调!

  可是…荀氏军校有些迟疑。

  荀彧摆了摆手,然后对着老卒说道:去叫回所有此地值守之人!此处岗哨十分重要,若是你们让骠骑军悄无声息就抵达渡口,你们就是百死,也难逃其咎!

  老卒惶恐,连声应是。

  可这一幕,只是开始…

  随着荀彧的巡查继续,他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预设的投石车弩车阵地,缺少替换零件。

  烽火台储备的火石火绒潮湿,难以点燃。

  布置的防备阵线,有人擅自改动,原因竟然是觉得在土塬上太晒了…

  等到夜幕降临,荀彧再回到军帐时,已经精疲力尽。

  但他还不能休息,案几上堆满了需要批阅的文书…

  每一处的兵力调配、粮草补给、器械维修,都关乎防线的存亡。

  烛火摇曳中,荀彧不禁想起当年曹军战胜二袁之时的情景。

  那时曹操迎奉天子,士气高昂,将士用命,何曾想过会有今日这般局面?

  好不容易忙碌一夜,打了一个盹,在次日清晨,荀彧还未前往另外一处防备阵地巡查,就听见营地一角爆发出一阵争吵声。

  凭什么让我们去修工事?我们是战兵!一个粗犷的声音吼道。

  这是军令!校尉的声音带着无奈,再说,修工事也是备战…

  备战?那士兵嗤笑道,真上阵的时候,便是我们打生打死!凭什么现在又要我们去挖土掘坑?!从去年打到今年,死的死伤的伤,连军饷都欠了三个月!之前在太谷差点连命都没了,现在又要我们当土耗子不成?

  荀彧缓步走入营寨,争吵声戛然而止。

  那些正卒战兵看到是他,虽然停止了争吵,但脸上依旧明显带着不服气的神色。

  令君…校尉慌忙上前行礼。

  荀彧摆摆手,目光扫过那些士兵。

  荀彧没办法身先士卒,在大多数时候,他只能站在后方高喊给我上。

  在之前,这些兵卒也未必会服荀彧,但是他们会敬畏大汉王律,曹氏军法,也渴望从荀彧或是其他什么上级那边得到晋升,得到权柄,但是现在么…

  所谓大汉的威慑力,自然是大不如前。

  诸位辛苦。荀彧缓缓开口,我知道大家都很不容易,但是…

  但是什么?一个胆大的士兵打断他,令君,你说这些空话有什么用?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粮饷!今天不容易,明天也不容易,谁他娘的容易过?

  混帐!校尉顿时就想要呵斥,却被荀彧拦住。

  荀彧沉默片刻,突然对亲卫说:去取我的私库银钱来,先补发将士兵饷…

  兵卒们拿到钱,别管能不能用,至少是态度和缓了很多,也愿意配合作战需求了。

  似乎是问题解决了…

  然而荀彧心中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

  下午,在小平津巡视时,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令君,荀氏军校低声说,这样不是办法…您的私产也支撑不了多久…而且用您的私库银钱,万一有人说您收买军心…

  我知道。荀彧望着黄河对岸,苦笑说道,可是除了这些,我们还能给将士们什么希望?

  希望。

  这个词如今显得如此奢侈。

  连年的征战,无数的伤亡,早已消磨掉了将士们的锐气。

  现在就连真金白银的赏赐,也难以激起他们真正的斗志。

  最让荀彧忧心的,还是军事情报的不确定性。

  骠骑军可能进攻的路线太多了。

  他们可能乘坐战舰顺流而下,直扑渡口;也可能从河东郡渡河,攻击侧翼;甚至可能从河内回旋,直击雒阳。

  我们的兵力…太分散了…

  荀彧喃喃自语。

  这是大问题,可这问题解决不了。

  为了防备所有可能的进攻路线,他不得不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布置在各个要地。

  这就意味着,无论骠骑军主攻哪个方向,当地的守军都处于劣势。

  如果要加强防备,那么就等于是要重兵把守,而一旦重兵,再想要撤退,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不确定性正在消磨将士们的意志。每当夜幕降临,营寨中就会流传各种谣言,一些是真的,一些则是胡说八道…

  荀彧尝试过整肃军纪,严惩造谣者,但收效甚微。

  有时深夜巡营,他能看到士兵们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家乡,议论着生死。

  到了后面,荀彧不得不想办法找些人来,仿造些家乡来人,让这些兵卒可以暂时的缓解一些忧虑。

  可假的毕竟是假的,支撑不了多久。

  荀彧登上新搭建的箭楼。

  大河在月光下宛如一条银带,对岸的黑暗深邃得令人心悸。

  每一个阴影都可能隐藏着千军万马,每一阵风声都可能预示着骠骑军的即将而来的进攻。

  令君…

  荀氏军校低声在一旁说道,夜深了,令君还是要早些休息…

  荀彧摇了摇头,此时此刻…唯尽人事…

  停顿了片刻之后,荀彧问道:丞相送来的那些火药,可是安置好了?

  荀氏军校回答道:都安排妥…

  还没说完,荀氏军校就看到了荀彧投来的审视的眼神,不由得头一低,我立刻再去查看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毕竟之前荀氏军校说妥当了,结果荀彧一巡查,到处都是问题,要不是荀氏军校也是自家族人,十个脑袋恐怕都不够砍的!

  明日白天再去!荀彧拦住了军校,现在去看什么?!下去歇着罢!

  军校也不敢再说什么,唯唯应下,退了下去。

  荀彧默然许久,抬头眺望着大河对岸。

  有时荀彧甚至希望骠骑军快点出现,至少能结束这种令人窒息的等待。

  但当他看到对岸的黑暗时,又不禁祈祷这一刻晚些到来。

  每多一天时间,他就能多完善一分防务,多给将士们一分准备。

  这种矛盾的心情,日夜折磨着这位曾经算无遗策的谋士。

  就像是荀彧对于大汉皇室的坚持…

  当然,荀彧也不能说完全是彻头彻尾的保皇派,他保的不是刘协这个人,而是在保护汉室所代表的儒家正统秩序、士族共治格局与天下稳定根基。

  荀彧坚持汉室,本质是维护这种合法性根基,而斐潜推行的新政,明显动摇了这些合法性根基。

  东汉的政治结构本质是士族垄断教育、察举制,成为官僚体系的核心力量,汉室则依赖士族的支持维持统治,二者形成共生格局。荀彧作为颍川士族的代表,其对汉室的坚持,也包含对士族阶层利益的维护。

  斐潜破坏了这个格局,又是以旁支偏门,军阀起家,这完全和士族经书传家,举荐名望格格不入的崛起过程,原本应该是如同董卓、韩马一般,兴也忽,败也速,可荀彧万万没能想到,竟然给斐潜做成了天下如此大势!

  为何会是如此?

  荀彧心中隐隐有答案,可是他一直不愿意正视那个答案。

  就像是明知道112,但是荀彧一直在思考,一直在问,会不会等于0,等于1,等于3,等于4…

  就是排除那个正确答案。

  天边浮现出一丝灰白,新的一天又要开始。

  荀彧整理了一下衣冠,准备继续今日的巡视。

  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必须坚持下去。

  就像是他对于大汉传统的坚持…

  武关道上的山风已带上了一些刺骨的寒意。

  诸葛亮站在一处高地上,披着大氅,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山对面曹军巡逻队的动向。

  自从诸葛亮领兵退回了武关道商县之后,曹军也没有继续往武关道之处攻打,而是在道中扎营拦截,形成对峙。

  沙摩柯在一旁,伸着脑袋看着,似乎也在努力分辨,或是猜测诸葛亮在看什么在想什么…

  你来看。诸葛将望远镜递给了沙摩柯。

  沙摩柯手快,先接过了望远镜瞄了两眼,然后才有些茫然的问道:看啥?炊烟?没看到哇…

  诸葛亮微微笑了笑,看曹军巡逻队。往常这个时辰,他们的巡逻队应该已经换防了,可今日…还是这一队人马来回巡视。

  这…沙摩柯连忙将望远镜挪动到曹军巡逻队的位置,这…这怎么看出来的?不,我是说…或许是什么事情,来换防的没及时到…

  诸葛亮笑了笑,莫须有也。那你再看看…

  不,不,还是从事你来讲讲吧…沙摩柯一边眯着眼看,一边说道,我信从事,只是我还不懂怎么看…

  曹军巡逻路线,是从这里,然后到哪里,循环往返…诸葛亮比划着,也没有说要刁难或是卖关子,如果说要准备交接换防,你说应该他们会做什么?是继续往前走那么一段,还是停下来在哪里等一等?

  沙摩柯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对,对啊!

  诸葛亮又是笑道:那么既然如此…又说明了些什么?

  什,什么?沙摩柯挠头。

  诸葛亮这一次没有马上回答了,而是用目光在武关道上,沿着山体巡视着。

  这条连接荆州和关中的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曹军在此布防的原本都是精锐兵卒,由曹仁亲自指挥。

  曹子孝用兵向来谨慎,诸葛亮沉吟道,出现如此明显的疏漏,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故意示弱诱敌,要么…

  诸葛亮忽然将目光转向了另外一个方向,看来…时机已至矣…

  沙摩柯摸不着头脑。

  诸葛亮笑着说道:我准备让蔡氏之人,绕过曹营,去荆州…呵呵,试探一下,需要你的协助…

  沙摩柯点头说道:没问题!是要我护送蔡氏去么?

  诸葛亮摇头说道:蔡氏那边…只需要你派些得力手下即可…倒是有一件事,非你莫属了…只是会有些危险…

  危险?沙摩柯瞪圆了眼。

  不过…事成了,也是大功…诸葛亮转头看着沙摩柯,不知…汝可愿否?

大熊猫文学    诡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