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营仪式上,王浩作为代表发言:“在月球的实操让我深刻体会到,航天科研不是理论推演,而是在极端环境中寻找最优解。前辈们的坚守,就是我们青年科研人的标杆。”他的话引发全场共鸣,多名研究生当场提交了加入月球基地的申请。
研学团离队后,基地科研迎来关键突破。陈玥团队历时半年培育的“月球水稻”成功收获,这种融合地球高产基因与月球耐辐射微生物特性的作物,生长周期缩短40,米粒矿物质含量提升3倍。丰收当天,科研人员用新米煮成粥品,在实验室里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
“月球水稻实现主粮自给,意味着我们彻底摆脱对地月物资运输的依赖。”林峰在丰收总结会上宣布,“下一步启动‘月球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深空探测任务储备长效食物供给系统。”
苏晓宇立刻将月球水稻纳入餐食体系,推出“科研能量套餐”——稻花蛋白粉配生态舱果蔬汁,为熬夜攻关的团队提供高效营养补给。他还特制真空包装的稻花香米,作为科研成果样本寄往地球航天部门,让后方团队共享突破喜悦。“科研人员吃得好,攻坚才有力气,”苏晓宇笑着说。
同期,李锐带领的工程队在深层探测中取得重大发现:地下500米处的天然溶洞内,不仅蕴藏着储量丰富的液态水,还存在一种特殊发光矿物“月荧石”。这种矿物导热性是现有航天材料的3倍,且能在黑暗中持续释放低能耗蓝光,是制造深空探测器核心部件的理想材料。
“月荧石的发现是‘月球三号计划’的关键支撑,”林峰在紧急调度会上强调,“我们要同步推进开采利用与生态保护,绝不能破坏月球原生地质环境。”基地随即成立专项委员会,陈玥担任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定微生物修复方案。
“开采前先在周边布设‘微生物防护带’,”陈玥在方案汇报中详解,“利用‘月心水球菌’代谢产生的黏合物质固定岩层,同时投放能降解开采残渣的工程菌。我们既要取之有道,更要护之有方。”李锐的工程团队则优化开采设备,采用低振动钻探技术,将对岩层的影响降至最低。
时光飞逝,月球基地建成五周年庆典如期举行。地球航天局领导、资深航天科学家通过全息投影参会,吴刚小队全体成员也在线上连线送祝福。庆典播放的纪录片里,从“星尘”任务猕猴探路,到如今“月心桂”成林、氦3高效转化,每一幕都让在场科研人员热泪盈眶。
“当年我们用老式仪器测月壤温度,数据误差能有两度,”吴刚小队队长张远的身影出现在全息屏上,“现在你们培育跨星球菌种、开采月荧石,把月球建成了深空探测枢纽,这就是东大航天的传承与突破!”
庆典高潮,林峰揭晓“月球三号计划”核心规划:建设深空探测指挥中心、月荧石材料实验室、地月转运枢纽三大核心设施,目标将月球打造为人类探索木星、土星的“太空母港”。“五年前我们在月壤插下国旗,”林峰的声音铿锵有力,“五年后,我们要让月球的灯光照亮更远的星河!”
庆典结束后,陈玥与专程赶来的吴刚小队老队员赵强来到“星尘纪念碑”前。碑上刻着所有为月球探索奉献的名字,从“星尘”任务的猕猴到每一位科研人员。“当年我们留下的国旗,现在成了科研基地的精神坐标,”赵强抚摸着碑上的刻字,“探索的火种在你们手中越烧越旺。”
“这是科研人的接力,”陈玥望着生态区成片的“月心桂”,“我们正在培育能适应木星环境的共生菌种,为下一步探测打基础。”赵强点头赞许,从背包里取出当年的勘探记录本:“这里有我们当年的月震数据,或许对你们的深层实验有帮助。”
夜晚的美食街成了庆祝主会场,苏晓宇推出“五周年功勋套餐”——红烧月壤培育土豆、清炒生态舱蔬菜,每道菜都用科研成果命名。科研人员举杯欢庆时,苏晓宇的妈妈通过视频连线举杯:“儿子,为你们这些航天英雄骄傲!”
李锐与林峰站在观测塔上,望着远处月荧石开采场的蓝色光晕。“月荧石导热系统已完成调试,氦3转化效率稳定在72,”李锐汇报最新数据,“足够支撑‘深空一号’探测器的能源需求。”林峰点头,指向夜空中的航行灯:“‘深空一号’一周后抵达,我们的任务,是确保它从这里满载希望出发。”
此时的微生物实验室里,陈玥正带领团队做“跨星球共生菌种”的最终活性检测。终端屏幕上,融合了月球蓝丝菌与木星极端环境菌种的微生物群落,在模拟木星磁场中呈现稳定的紫色荧光。“活性98,符合搭载标准,”助手兴奋地汇报,“这是人类首次培育出能适应外星球环境的共生菌群。”
“月球三号计划”启动第三个月,基地遭遇首次重大挑战。陈玥在“木星微生物适应性”预实验中,发现地球极端环境菌种在模拟木星辐射下存活率不足10,而月球本土微生物虽耐辐射,却无法适应高压磁场。实验室培养箱连续报废三台,培养皿中的菌种反复裂解,陈玥已连续四十小时未合眼。
“不能只盯着单一菌种改造。”林峰带着李锐走进实验室时,陈玥正对着基因序列图发呆。全息投影上,木星磁场模拟图与月球微生物基因链交织,红色预警线密集闪烁。李锐将温热的稻花粥放在她手边:“工程队在月荧石溶洞发现,深层岩层能屏蔽90辐射,可搭建地下模拟实验舱。”
这个提议让陈玥豁然开朗。她立刻联合工程团队设计“地核级模拟舱”——以月荧石为导热核心,填充“月心水球菌”代谢产生的缓冲物质,在地下300米构建与木星环境高度相似的实验空间。苏晓宇则为实验室定制“攻坚能量包”,将月球水稻蛋白粉与蓝莓混合制成营养棒,保障科研人员的体力供给。
请:m.bqq9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