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番外(六十七)

  两人继续往前走,很快到了古阳洞。

  洞窟不大,但四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密密麻麻。

  陈子瑜拿出速写本,蹲在地上,对着一尊高约十厘米的小佛像画起来。

  这尊佛像盘腿而坐,双手结印,眉眼弯弯,像是在微笑。

  “你看这尊,”她头也不抬地说,“虽然小,但细节一点都不含糊,衣褶的纹路,还有莲花座的花瓣,都刻得很清楚。”

  谭越蹲在她旁边,看着那些小佛像。

  有的佛像已经有些风化,面部模糊,但依然能看出当时工匠的用心。

  洞窟中央的主佛高约三米,神情庄严,左右两侧的佛像,衣袂飘飘,仿佛下一秒就要乘风而去。

  谭越想起早上看的攻略,“历时二十多年才完成,这么多小佛像,得花多少功夫啊。”

  “肯定是很多工匠一起做的,”陈子瑜放下铅笔,揉了揉手腕,“你看这些小佛像,风格虽然差不多,但细节上还是有区别,有的线条硬朗,有的柔和,应该是不同的工匠刻的。”

  从古阳洞出来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

  古阳洞是石窟中开凿最早的洞窟之一,里面的碑刻最多,“二十品”中有十九品都在这里。

  陈子瑜对书法感兴趣,在一块刻着《始平公造像记》的碑前停了很久,指尖轻轻划过碑上的字迹:“这碑体真好看,笔画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

  谭越凑过去看,碑上的字迹虽然有些磨损,但依然能看出笔画的走势,横画挺拔,竖画刚直,撇捺舒展,确实有股豪迈之气。

  他拿出手机,查了一下《始平公造像记》的背景,念给陈子瑜听:“这是古代时期的作品,是为了纪念始平公而刻的,书写者是朱义章,据说他的书法在当时很有名。”

  陈子瑜点点头,又拿出速写本,把碑刻的部分字迹临摹下来。

  阳光透过洞窟的洞口照进来,在碑刻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的头发被风吹起,落在速写本上,谭越伸手帮她把头发别到耳后,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耳垂,陈子瑜脸颊发红,随即又若无其事地继续看碑刻。

  过了伊阙桥,就到了东山石窟。

  东山的洞窟比西山少,但更幽静,游客也不多。

  两人沿着石阶往上走,路边的树木枝繁叶茂,挡住了大部分阳光,偶尔有细碎的光斑落在石阶上。

  “前面就是看经寺,”谭越指着前面的洞窟,“攻略上说里面有二十九尊罗汉像,是古代的作品,神态各异,特别逼真。”

  走进看经寺,洞窟里很凉爽,光线有些暗。

  陈子瑜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照亮了墙壁上的罗汉像。

  这些罗汉像高约两米,有的双手合十,神情肃穆;

  有的手持经卷,若有所思;

  有的眉头紧锁,像是在辩论佛法。

  每一尊罗汉的表情和姿态都不一样,连衣褶的纹路都各不相同。

  “太神了,”陈子瑜忍不住感叹,“你看这个罗汉,眼神里好像有光,好像真的在思考佛经里的道理。”

  谭越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那尊罗汉眉头微蹙,双眼微眯,嘴唇轻抿,确实有种沉思的神态。他想起在书上看到的,古代的雕塑艺术已经达到了顶峰,工匠们能够准确地捕捉人物的表情和神态,赋予石头生命。

  两人在看经寺里待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透过洞窟的洞口照进来,给罗汉像镀上了一层金边。

  陈子瑜合上速写本,伸了个懒腰:“今天走了一天,腿都酸了,但好开心啊,看到了好多好看的佛像和碑刻。”

  谭越看着她脸上满足的笑容,心里也暖暖的:“以后我们还可以去云冈,去看更多的石窟。”

  陈子瑜眼睛亮了亮,用力点头:“好啊,下次去云冈。”

  两人走出看经寺,夕阳已经落到了伊阙山的后面,天空被染成了橙红色,伊水泛着金色的波光,对岸西山石窟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

  谭越牵起陈子瑜的手,她的手微凉,指尖还带着速写本上铅笔的痕迹。

  “回去吧,”他轻声说,“晚上我们还要逛夜市呢。”

  陈子瑜点点头,任由他牵着自己往下走。

  石阶上落了些树叶,踩上去沙沙作响。

  远处传来游客的谈笑声,还有卖冰淇淋的小贩的吆喝声,混合在傍晚的风里,格外温馨。

  走到景区门口时,陈子瑜突然停下脚步,转头看向伊阙山的方向。

  夕阳最后的余晖洒在大佛的脸上,佛像的微笑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温柔。

  “你说,”她轻声问,“千百年后,还会有人来看这些佛像吗?”

  谭越握紧她的手,认真地说:“会的,只要这些石窟还在,就一定会有人来。就像我们今天一样,被它们的美和智慧打动,然后把它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陈子瑜笑了,靠在他的肩上。

  晚风拂过,带着伊水的湿气和草木的清香,远处的蝉鸣声渐渐稀疏。

  取完后行李,两人很快打车来到夜市。

  谭越的指尖还沾着牡丹酥的甜香,被陈子瑜拽着往前走。

  暮色彻底漫下来时,夜市的灯笼全亮了,红的、黄的光裹着食物的香气往鼻腔里钻,连晚风都染得暖融融的。

  “你闻!是不是不翻汤的味儿?”陈子瑜突然停脚,鼻尖轻轻动了动,裙摆扫过青石板路,惊飞了脚边一只寻食的麻雀。

  她指着前方一家挂着“老洛京不翻汤”木牌的摊子,蒸汽正从粗陶锅里往上冒,裹着葱花和胡椒的辛香飘得老远。

  谭越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摊子前已经排了五六个游人,有穿便服的,也有跟陈子瑜一样身着汉服的,手里还提着刚买的糖画或烤面筋。

  “那咱们赶紧排着,我刚才看攻略说,这家的‘不翻’是老板自己用绿豆面摊的,比别家的软和。”他说着,赶紧拉着陈子瑜站到队尾,怕晚了要等更久。

  排队时,陈子瑜忍不住探头往摊子里面看。

  老板是个五十来岁的大叔,围着藏青色的围裙,手里拿着长柄铁勺,正往烧热的鏊子上倒绿豆面糊。

  面糊一碰到鏊子就发出“滋啦”的轻响,很快就结成一张薄如蝉翼的圆饼,边缘微微卷起,这就是“不翻”——因摊制时不用翻面而得名。

  “原来‘不翻’是这么做的!”陈子瑜小声跟谭越说,眼睛盯着大叔手里的动作,“比我想象中简单,但看着好考验火候啊。”

  陈子瑜看得认真,还拿出手机偷偷拍了段小视频:“等会儿咱们的汤里,肯定也有这么一张。你看前面那个人的碗,里面配料好多,有豆腐、海带还有粉丝,看着就鲜。”

  终于轮到他们时,大叔笑着问:“两位要两碗?加不加辣?”

  “要两碗,微辣就好!”陈子瑜抢先回答,还不忘补充,“麻烦多放点儿葱花,谢谢大叔。”

  大叔应着,转身从陶锅里舀出滚烫的高汤,先把一张“不翻”放进粗瓷碗里,再依次加入切好的卤豆腐、泡软的海带丝、细粉丝,最后撒上葱花、香菜和一勺秘制辣椒油。

  热气裹着香味直冲面门,陈子瑜忍不住咽了咽口水,接过碗时还特意用指尖碰了碰碗沿,烫得赶紧缩手。

  “小心烫!”谭越笑着提醒她,找了个靠墙的小方桌坐下,自己也捧着碗,先吹了吹表面的热气。

  谭越学着她的样子,先凑到碗边吸了一口汤。

  鲜美的滋味瞬间在舌尖散开,胡椒的辛暖裹着高汤的醇厚,还有葱花的清香,一点都不腻。他眼睛一亮,又用勺子舀起一小块“不翻”放进嘴里,口感软嫩,还带着淡淡的绿豆香,浸了汤之后更显入味。

  “这也太好喝了吧!”谭越忍不住感叹,又夹起一筷子粉丝,粉丝吸饱了汤汁,滑溜溜地进了嘴,烫得他轻轻嘶了一声,却还是舍不得吐出来。

  陈子瑜也吃得满足,她偏爱里面的卤豆腐,豆腐吸足了高汤的精华,咬一口还会爆汁,带着点卤味的咸香。

  “我上次看美食纪录片,说这不翻汤的高汤要熬好几个小时,用骨头和老母鸡吊的,难怪这么鲜。”她说着,又喝了一大口汤,暖意在胃里慢慢散开,逛了一天的疲惫都消了大半。

  正吃着,旁边桌来了两个穿圆领袍的男生,手里也端着不翻汤,还提着一袋子油旋。

  其中一个男生看到陈子瑜的汉服,笑着打招呼:“你们也是从外地来旅游逛夜市的?这家不翻汤可是我们找了好久才找到的,味道绝了。”

  谭越也笑着点头:“是啊,我们刚从景点过来,特意来尝这个,你们手里的油旋看着也好吃,是哪家的呀?”

  “就在前面第三个摊子,现烤现卖的,外皮特别脆,里面还夹着葱花。”男生热心地指了指方向,“你们吃完汤可以去试试,配着汤吃正好。”

  等那两个男生走后,陈子瑜戳了戳谭越的胳膊:“听见没?等会儿咱们也去买油旋,我还没吃过洛京的油旋呢。”

  谭越点点头,把碗里最后一点汤喝干净,连碗底的葱花都没放过。

  放下碗时,他才发现自己额头都沁出了细汗,却觉得浑身舒畅。“这汤也太暖了,冬天喝肯定更舒服。”他说着,拿起纸巾擦了擦嘴。

  陈子瑜也喝完了汤,正低头看手机里刚才拍的不翻汤视频,嘴角还带着笑:“我刚才拍了老板摊‘不翻’的样子,回去剪进视频里,肯定好多人问地址。”她抬头看向谭越,眼睛亮晶晶的,“走吧,咱们去买油旋,再逛逛别的摊子,听说前面还有卖杏仁茶的,也特别有名。”

  谭越站起身,拍了拍衣服上沾的碎屑,拉住陈子瑜的手:“好啊,今天一定陪你把夜市的特色小吃都尝个遍!”

  两人并肩往前走,灯笼的光映在他们的衣服上,裙角像一团跳动的火焰。

  不翻汤的暖意还留在胃里,鼻尖又飘来油旋的焦香,十字街的夜,因为这一碗热汤,变得格外温柔。

  喝完不翻汤,谭越的手心还留着粗瓷碗的余温。

  陈子瑜把装着油旋的纸袋递到她手里,笑着说:“边走边吃,咱们慢慢晃回民宿,刚好看看晚上的洛京城。”

  两人并肩走在十字街的青石板路上,夜市的喧闹渐渐落在身后,晚风裹着古城特有的沉静吹过来,拂动陈子瑜襦裙的下摆。

  她咬了一口油旋,外皮脆得掉渣,葱花的咸香混着面香在嘴里散开,忍不住眯起眼睛:“这油旋也太好吃了,比我在家吃的烧饼还香。”

  谭越也咬了一口,点头附和:“刚出炉的就是不一样,热乎着吃最香。”他抬头看向街边的建筑,白天看是古朴的青砖黛瓦,夜里被暖黄色的灯光一照,飞檐上的兽首轮廓都柔和了许多,“你看那边的灯笼,一串一串挂在房檐下,像不像古画里的场景?”

  陈子瑜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临街的店铺门口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有的印着牡丹花纹,有的写着“洛京水席”“汉服租赁”的字样,灯光透过薄纸映出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

  她拿出手机,对着灯笼群拍了张照片,又转头给谭越拍了张侧脸照——衣领衬着他含笑的眉眼,背景是朦胧的灯笼光,像蒙上了一层温柔的滤镜。

  “你看这张,绝了!”陈子瑜把手机递过去,语气里满是得意,“我发现晚上拍照比白天还出片,灯光柔和,还不用怕逆光。”

  谭越接过手机,看着照片里的自己,嘴角弯得更厉害:“确实好看,回头我把这张设成头像。”他收起手机,拉着陈子瑜往路边走了走,避开迎面来的几个游人,“前面就是洛河了吧?我昨天看地图,咱们住的民宿离洛河不远,正好绕过去看看夜景。”

  两人沿着街边慢慢走,路过一家还在营业的汉服店,橱窗里挂着件绣满凤凰的大袖衫,在灯光下闪着光泽。

  请:m.bqq999.cc

大熊猫文学    从离婚开始的文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