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八十三章 何为儒

  酒足饭饱。

  光影烁然,明媚阳光自极远处缓缓弥漫至于众人眼前,晒过了僧人的僧袍,道人的道冠。

  未觉是谁先开了口,与人说法。

  于是一时间,儒法,道法,佛法,三家各自派出了门中的一些精英人物,互有争议,以己身所学,攻他山之石。

  佛说贪嗔痴。

  书生嘴中却是子不语。

  道非常一开始还与两方势力争论一番,后来竟喝起了茶,袖中卷起一堆瓜子,与不远处的西周圣宗圣子一般模样,看着佛儒二家争论的面红耳赤,满是一副不死不休的模样。

  嘴皮子功夫差一些,说不过,索性就这样看戏。

  莲无心没有代表佛教的人出面与人争论,只是安静地坐在不远处细听。

  论佛法,他要比佛家出面的两名僧人高深得多,论修为和心境涵养,他也绝非佛教出面的二人能够比拟。

  可他争强好胜之心太弱。

  南朝佛教的那些人,为了讨好王族,在如此盛宴之上给予他们足够颜面,要的不是在此时与其他大宗求证自身所学,而是怎么能够把对方骂下去,说得对方开不了口,讲不了话。

  意气之争看上去颇为可笑,但脸面一直是权贵们为之疯狂,甚至至死不渝的东西。

  书院出马的梅欶与兰辛芳倒也不是省油的灯,二人早在两三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为了今日准备,关于佛法与道法了解不少,说起话来有头有脸,反观南朝的和尚,开始还稳重大方,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到了后面渐渐开始焦躁,乱了阵脚。

  尤其是儒家这两个书生边与人论道,还在边从对方的话中学习,寻找反扑的契机,渐渐佛教的二人便落了下风。

  南朝佛教这边已经有人脸色还是变化,如果他们这一次的重明宴给南朝丢了面子,回头佛教出不出事他们不知道,但是他们肯定是有麻烦了。

  至于他们一直吹捧的灵童莲无心,反而并不在意这一场口舌之争,他将目光投射向了远方的白给,目光颇为好奇。

  以往的时候,世人常常将他与道非常作比,偶尔也会与西周的圣子作比,反倒是夏朝,几乎没有出现什么特别有名的年轻一辈天才。

  唯一的一个第五萱,还是个不愿修武的女儿家。

  只是此来夏朝,莲无心发现夏朝儒家有诸多优秀的学生。

  与南朝的佛教不同,与南朝的朝廷不同。

  他们一旦发现了佛教有个什么天才出现,必然会冠以诸多名号,大肆宣扬,常常以这种手段毁了不少佛教的好苗子。

  他们本可以安静的参修佛法,未来成为一代佛学大家。

  但朝廷似乎并不像看见这样的情景发生。

  他们跳过了中间的过程,不需要他们努力,朝廷的人自然会专门派出运营团队,帮助他们编撰故事,吹嘘他们的能力与天赋,而后直接让这些佛教的好苗子成为了万人敬仰的佛学大家。

  名利,虚荣,财富…

  这些东西将绝大部分的人吞噬搅碎,连渣滓也没有剩下。

  佛教的人也是人,不是佛。

  至少现在还不是。

  所以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爱慕虚荣。

  贪、嗔、痴。

  在这样的情境下,那些才从土壤深处冒出的尖尖角,被南朝的权贵一通拔苗助长,几年之后,什么也不剩下。

  他们望着已经枯死的苗,虚情假意当着众人的面感慨,说果然佛教终究还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天才。

  莲无心看得清清楚楚。

  因为他自己也曾亲身经历,不过让南朝的王权意外的是,莲无心并没有被名利虚荣毁掉。

  于一面恶臭淤泥之中,他仿佛一朵不染的青莲,徐徐绽放在了众人的眼前。

  后来,他便有了灵童的称号。

  来了一趟夏朝,莲无心看见了儒家的学子,看见了夏朝与南朝的区别。

  他忽然明白了,南朝为何不能强大,一直以来,都是那副病怏怏的模样。

  因为那些真正有才能,真正有天赋的人,早已经被王权毁掉了。

  隐约之间,莲无心叹了口气,他低下头端起了茶。

  顿了顿,他又将茶杯里的茶倒掉,换成了酒。

  一口烈酒入喉,莲无心佛心更加坚定,他已下定主意,未来一定要离开南朝,与那些真正的佛家前辈们一样,行走天下,苦行超脱。

  南朝…出不了佛。

  就在莲无心出神之际,那两名人已经败下阵来,颜色惨淡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而此时,却听见莲无心向着梅欶二人开口问道:

  “小僧有一事,想要向二位先生求教。”

  他一开口,四周顿时宁静了不少。

  莲无心是南朝佛教的代表人物,这是要亲自出手来找场子么?

  短短时间内,梅欶二人的想法变了又变。

  面面相觑片刻,梅欶拱手道:

  “算不得求教,我等学识浅薄,实在担当不起。此等宴会,我等不过印证己身之学,取长补短,学生想要学到东西,自然不能好面子,有什么想法,无心大师只管讲来。”

  莲无心微微颔首。

  “小僧想要问问二位先生,儒家修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二人愣住。

  这算不上是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但他们进入儒家修行的书生,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修行…不就是为了变强么?”

  兰辛芳失笑。

  莲无心摇摇头。

  “非也。”

  “修行武道可以变强,佛道,道法,符箓,占卜,阵文…都可以变强。”

  “小僧对于儒家并不了解,像是曾经与道非常施主交流时候,他向小僧阐述了道家修行为寻长生自然的观念,既然儒道也是天地大道,那么总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梅欶与兰辛芳闻言陷入了沉默。

  他们读书是为了修行,而修行则是为了变强,变强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人前显贵,受人敬仰,青史留名。

  可这些理由又过于小气,说出来会损坏儒家颜面,不如不说。

  莲无心倒是也没有刻意针对他们,见到二人答不上来,双手合十道:

  “看来二位与当初的小僧一样,修行之路颇为迷惘。”

  顿了顿,他扫视了一眼儒家的年轻一代弟子,祷念一声佛号。

  “不知儒家哪位先生愿意出来为小僧解惑?”

  莲无心一开口,儒家的气焰顿时蔫了不少。

  这种直至本心的问题,很多老一辈也不清楚明白,更何况一些年轻的儒家子弟?

  无人应话,让南朝的王族脸上弥漫起了笑容,眼神也从阴翳渐渐转变为了带着嘲讽的快意。

  闻潮生为自己倒了一杯茶,忽地赞道:

  “好问题。”

  远处观望的那群书生,伏身在城墙上的才子,亦或是跟随徐夫子来到宴会的书童,思量起来这样的问题,忽然便觉得迷惘起来。

  他们读书,为了什么?

  功名?

  利禄?

  还是仅仅是因为大家都这样,所以他们也这样?

  小和尚说的没有错。

  不知何时,夏朝已经将读书变成了一件极其高贵的事情,无论目的是怎样,只要身上有功名,或是考取了夏朝之中一些名气比较大的书院宗证,那便是人上人,抵得上一般的小贵族身份,甚至还能在买房置地的过程中享受不少优惠。

  可究其缘由,却无人深思。

  是为了儒家的精神么?

  那么,儒家的精神又是什么呢?

大熊猫文学    人在大夏刚上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