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想到,在写过《风声》和《潜伏》这样经典的谍战之后,林有成还会带来如此新奇的一部谍战。
相当新奇,无比震撼。
关键在这新奇神秘的谍战故事之下,林有成写得不单单是谍战,还有人性。
可以说,文学界本就有很多文学圈的大佬同样也都有关注林有成最新发表的这篇未完的《暗算》,一个个真的都为林有成笔下的情节而惊叹。
《收获》杂志社的巴老在看过林有成的这部未完的《暗算》之后,感到十分震惊,这样的隐蔽战线是他不曾想过的,又或者说这样的单位和同志是他不曾了解的,林有成就像是给某个神秘之地掀开了一角,让所有人见识到了那些不可思议的天才同志,当然这样的神秘之地一如林有成笔下的故事充满了不可思议,甚至可以说是神秘,但对于那个701的地方和故事的好奇心也就会随之而来。
“没想到,林有成他还会写这样的谍战故事啊!”
《收获》杂志社的副主编李华军也连连点头,说道:“是啊,太特别了,虽然还只是听风者和看风者这两个故事,但真的太不一般了,不过他也真的很大胆啊。”
巴老自然也明白李华军所说的大胆是什么意思,因为在林有成笔下的谍战英雄同志的命运结局却是悲伤的,而这股悲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这些天才的性格而走向悲剧命运,也就是将传统高大全的英雄,写成也会有缺陷的一面,不管是阿炳,又或者是黄依依都可以说是有种缺陷而结局悲惨。
“的确是很大胆,不过这样的艺术创作更有人性,甚至可以说是更具真实性,那些天才的同志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美好,自然也会有痛苦的那一面。”
巴老并不会认为在艺术创作下,英雄同志就一定是要是传统的,他也明白林有成笔下的这两位英雄甚至都有一种反英雄。
李华军一脸赞同地说道:“没错,只是真的没想到林有成这一次会写这样的谍战故事,太意外了,也很受触动,不知道后面的捕风者又会怎样。”
很显然,这也不仅仅是李华军所想,也是其他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想法。
现在林有成这部特别的谍战《暗算》真的就是就是让无数文学工作者眼前一亮,原来谍战故事还可以这样写,不单单是过往抗战时期的谍战,还有国家成立之后的谍战故事,波兰诡谲,神秘惊人。
现在林有成带来如此震撼特别的《暗算》真的就是让一众文学评论家都心惊。
当然,也一如到李华军所担心的,虽然也有一些质疑和讨论的声音,认为故事里面描写组织里面天才同志的结局有些负面,故事大多都充斥着猎奇心理,但更多文学评论家大多都是称赞。
《青年评论家》上面就有文学评论家张迩的评论文章《谈中听风者阿炳难以言喻的诗意和悲剧色彩》,文章写道:“林有成的《暗算》里面的听风者阿炳那双空洞却又饱含深情的眼睛,尽管它们看不见光亮,却仿佛能穿透世间一切虚妄,直抵人心的深处。这个眼睛看不见、却能从万千声响里辨出密码声的奇人,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带着山野的气息闯入701部队。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却凭着一身天赋和骨子里的纯粹,让那段充满紧张感的密码战,多了一份直抵人心的柔软。”
“林有成用他的文字赋予了阿炳灵魂,阿炳是那么纯粹又那么破碎。毕竟他本来就只是一个山野间平凡的盲人,却因天赋异禀,被无情地卷入隐蔽战线的腥风血雨。最让人心疼的是阿炳的孤独与挣扎。他能听到最细微的电波,却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他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却终究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他依赖安在天,不仅因为安在天带他来701,更因为安在天把他当人看,会给他讲外面的世界,会在他烦躁时递上一杯水。当他终于破译出密码,像个孩子一样拍手笑,我听出来了!时,眼里的光比任何勋章都耀眼。他渴望成家,想让母亲放心,于是安在天帮他找到了妻子林小芳。他对妻子的好,笨拙又实在,把发的津贴都给她,听到她的声音就会笑。哪怕后来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他的痛苦也不是愤怒,而是为什么要骗我的委屈。他不懂人心的复杂这种纯粹的爱与痛,比任何戏剧化的冲突都更让人揪心。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他有他的脆弱,有他的不解,甚至有他对被遗弃的恐惧。正是这种不完美,让阿炳这个人物更加鲜活,更加真实,也更加令人扼腕…”
《文论报》杂志也有发表文学评论家张晖的评论文章赞誉《暗算》的听风者和看风者为“带有烟火气息的现实主义故事”,写道:“《暗算》最动人的地方,或许就在于谍战让那些活在暗处的情报工作者,露出了沾满烟火气的血肉,阿炳有着天才的听力,却像个需要被呵护的孩子,他对妈妈的依赖、对世界的懵懂,让这个听风者多了份脆弱的纯粹,而黄依依的热烈、叛逆,敢在严谨的701基地里追求爱情,她的骄傲与破碎,甚至可以说是离经叛道打破了人们对女科学家的传统想象,而安在天,看似冷静如冰,却会在阿炳死后红着眼眶,在黄依依墓前沉默伫立…这些瞬间,让英雄褪去了光环,成了会痛、会爱、会遗憾的普通人。他们的恐惧、渴望、软弱,与他们的忠诚、坚韧、牺牲一样,都是生命最真实的模样…”
《作品与争鸣》杂志上就有文学评论家称这一篇未完《暗算》里面的两个故事十分具有冲击力,盛赞道:“不同于林有成前面的谍战,这一次颇有开宗立派,另写谍战题材,听风者和看风者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讲身处那个年代‘人’的故事,阿炳和黄依依这两个角色都有血有肉,来自农村残疾天才阿炳,因为自己的天赋异禀的听力成为破译密码的英雄,又因为自身的性格和无知走向悲剧的结局,还有性格直白勇敢、敢爱敢恨、自由奔放、为爱而生的黄依依,与冷冰冰的701格格不入,和冷静克制的安在天好似天平的两头,他俩的感情纠葛从热烈到失望,从利用到复杂,其实悲剧是注定的,701杀死了黄依依的爱情,杀死了那个明媚的黄依依,没了灵魂的黄依依自然是醒不过来的,这可能也是悲剧发生的根结…”
“读《暗算》前面的听风者和看风者,总有一股像大海深处多股海流翻滚、冲击、回旋、撞击、交织、涌动汇集而成的滔天巨浪一般的东西,又像是打翻了各种颜色、质地、形状、密度的微尘瓶而这些尘埃混杂在一起乱作一团弥散在空中,压抑、沉重、悲鸣、宏伟、愤怒等多种感觉压得人踹不过气来…”
除此之外,还有《作家评论》、《文艺报》上同样有文学评论家都在文章讨论林有成的这部未完的《暗算》。
真的就是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文学圈,还有文学爱好者都在讨论林有成的这篇《暗算》,相当火热。
毫无疑问,林有成的这篇《暗算》前面的听风者和看风者似乎就是戳中了很多的文学评论家喜欢和想要的兴奋点,不同于前面一部爱情《假如爱有天意》,对于人性深度不够,而文学评论家们更多的是讨论故事中的人性,也一如读者所想,不管是阿炳,还是黄依依都有太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尤其是像黄依依这位聪明智慧美丽勇敢的女子,遇到喜欢的人从不吝惜表达自己的爱意,这么直爽开放洒脱的人在那个年代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这样一位如此特别的天才女同志又怎么会不让一众文艺青年为之疯狂。
在文艺青年眼中,黄依依是在数学研究领域天赋异禀的怪才,也是外表桀骜不驯、内心充满野性与邪气的密码破译专家,是追逐自由、爱情至上的先锋女性,但就是因为自己纯粹炽烈的情感得不到回应而最终走向毁灭.
文学评论界都在热烈地讨论,那些还喜爱着文学,喜欢的文艺青年自然也都会热烈地讨论着林有成这部未完的《暗算》。
京城,未名湖畔,文学系的学生自然也都会来看林有成最新发表的,自然也都会热烈地讨论着。
“我太爱林有成笔下写的黄依依这个角色了,这个角色的塑造太好了,有血有肉,敢作敢当,虽然有着对爱情近乎偏执的执着个性,但就是她的魅力所在!”
“没错,我觉得林有成如此写黄依依就是为了展现了她思想和价值观与当时环境是多么的格格不入,把她自由敢爱,打破传统规矩的思想和安在天恪守原则,个人感情需被禁锢的思想做了个矛盾冲突,黄依依她本就空虚和寂寞的内心,再加上压抑枯燥,高保密性、无所依靠的牢笼工作环境,人的精神时刻紧绷着得不到排解。所以也解释了为什么她被灌醉后的一切行为,选择了破罐破摔。她在麻痹自己爱而不得的内心伤痕,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安在天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真的太可惜了!她的命运不应该是这样的!”
“是啊,黄依依最后的死使我心痛,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个性张扬而外露,然而最后却没得到她应得的爱。”
“整个故事浪漫而又悲凉!”
很显然,这样的讨论声很多,相当热烈,不管是瞎子阿炳,还是黄依依的浪漫而又悲凉,这些讨论声越发热烈,一个个都带有强烈的感受,如同这两个故事一般极具冲击力,冲击着读者的心,也冲击着整个文学圈。
这股《暗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自然也就会有读者期待《暗算》后面的故事,也就是那个捕风者故事。
非常多的读者都有写信给杂志社,一方面是抒发自己内心对于《暗算》前面的听风者和看风者的喜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非常想要知道未完的《暗算》后面还会有怎么样的故事,在那个701的神秘之地还有怎么样的人物,更关键的是捕风者又会是怎么样的天才,怎样的人。
寄到《人民文学》杂志社的读者信件非常多,不过现在《人民文学》杂志社和林有成这边却是也有接到另外的消息,这其中的《暗算》影响力真的太大了,也会有别的老作家认为林有成写得《暗算》是在中伤和抹黑谍战同志以及隐蔽战线的单位701,当然即便那个701或许并不叫这个名字,但是在林有成笔下的文字里面就有被一些传统的老文化工作者的投诉。
这种举报其实倒也不算特别,要知道就像后面就算大胆的《废都》也会被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读者,老文化工作者给投诉,甚至联名要求查禁《废都》。
当然,林有成的这样的反对终究还是少数,不过很显然也引起了现在真正的隐蔽谍报战线同志的注意,要知道林有成本就是写过《潜伏》和《风声》这样经典谍战的文学大佬,可以说在那些隐蔽战线的同志里面就有不少都是林有成读者,现在又有这样一部国家成立之后的谍战,自然会有同志去看。
而又有老文化工作者认为《暗算》有在抹黑和中伤隐蔽战线的同志,这自然也就会有起了波澜。
甚至有了封禁的消息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