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1294章 “空、快”的正确用法

  “嗯,台风正在减弱,范围也在缩小,根据最新数据计算,台风将在两天后消失。”京城,海洋气象学专家给出了自己最新的判断。

  这个判断被送到了某部,几位同志聚在一起,开始最后的商讨。

  “前期的考察工作很顺利,我们已经在计划的70以上的考察点留下了设备和人员,其中部分大型综合点位,还有船艇预留。”

  “很好,后续船队出发没有?”

  “出发了,他们携带了更多的物资和人员。”

  “小型农机呢?”一位同志问道,也不知道这个为何这么重要。

  “农机、柴油,都带上了,还有更多的速干水泥、各类材料。”

  “好!现在台风快要消失了,不知道南礁东面的人,是否还会继续执行他们的原有计划。”

  从西面交趾人的行动来看,我们对花旗人的大致计划已经心里有数,他们打的主意,果然就是预料中的那样。

  “这花旗人啊,这次本来是准备左牵黄右擎苍的,只是右擎苍这一路,已经被吓回去了…”这位同志这话说得很有意思,按照地图左西右东来说的话,西面那一路应该是“左牵黄”才对,但不知道为什么,他还是将左面这一路说成了“右擎苍”。

  “嗯,你说得对呀,现在我们要看的,就是这剩下的左牵黄这一路,是不是还要出来试探试探了。”

  “都准备好了吧?”

  “放心吧,按照考察计划预案,早就准备好了。”

  “那就好,距离台风消失还有两天,后续船队现在赶到哪里了?”现在同志们更关心的,还是后续船队,毕竟相比最后这一块还笼罩在台风下的区域,前面已经完成计划的那一片暂时显得更重要一些,俗话说得好,“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握”。

  “刚才又核实了一下,按计划上去了,没有问题。”

  在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动化的通信系统的基础上,现在在最高权限和优先级前提下想要联系上特定目标,除了水下的之外,其他的总体来说速度还挺快,这一点也让部队的同志们非常满意。

  光凭这一点,就让他们觉得如虎添翼。

  不过现在还不是总结这套系统的时候,因为同志们知道,关于通信,大的还在后面。现在这个只能算是应急搞出来小试牛刀的东西,离当时振东同志提出来的那套东西还远得很。

  这也让他们心里有了更多的期盼,这小试牛刀的都这么牛了,等到完全体完成,那得是个什么样?

  “那就好,那就好。台风即将消散,此次计划最后的考验也即将到来了,你们有没有信心?”至于考验是什么,大家心照不宣,没有明说。

  “没有问题,我们有信心!”

  “有信心!”

  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的同志们纷纷表示。

  “根据现在的情况,你们准备采取哪套方案?”

  “根据西面各方的反应,我们准备采取二号方案,客气一点,和平一点,别人的现在不太好动手,自己的总没问题。”一位同志笑道,其他几位也纷纷点头称是,看来这个方案是他们集体选出来的。

  不论哪套方案,问问题的同志都是清楚的,在这之前就已经有了详细的汇报,现在无非是选择的问题而已,所以他并没有详细的去问细节,而是点了点头:“嗯,这倒是可以,敌人都是纸老虎,甚至只要我们是真老虎,他们连纸老虎都不见得敢当,西面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嘛。”

  选方案的同志见他同意,又补充汇报道:“不过我们也做好了后手准备,毕竟西面的敌人在作战,不敢分心,但是东面这边的反倒是没什么事情,他们虽然总体力量比西面的要差,但是反而能调动的机动力量反而可能更多,至少不比西面的差。所以我们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一颗红心,多种准备,老传统了属于是。

  “嗯,你们的考虑很周到,那我们就放心了。”一直在问问题的同志笑道。

  对于海洋天气有技术和经验的,不止是我们,甚至应该说,花旗人比我们还熟悉和清楚,毕竟在海上的年头比我们长,船舶比我们多,经验比我们要丰富。

  “一天之内,台风应该在这个位置就会消散。”一位花旗人不停的比对着手上的台风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一架水上巡逻机。但是他们除了台风数据之外,对于台风以西的情况是完全不了解的,穿越台风太过危险,而绕过台风的话距离又太远了,水上巡逻机想要飞到台风够不着的高度,又有些困难。

  “东方人在什么位置?”一位花旗指挥者转头问旁边的参谋人员。

  参谋人员摇了摇头:“不清楚。”

  “不清楚?你们的意思是,要我们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制定一天之后的行动细节和要求?”指挥者对于这件事情极为愤怒:“我知道水上巡逻机过不去,但是我们部署的U2呢?U2的飞行高度足以跨过这场台风!”

  “指挥官先生,U2在对方手上,可是损失了不少。”属于是给弄出阴影了,实际上侦察机的问题就在这里,一旦对方有可靠的防空力量,高空侦察机的生还机会极小,特别是飞不快的那种,本来就没什么机动能力了,还飞得慢。

  在这一点上,反倒是以同时期的主流主力战斗机改装的侦察机反倒是有一定的机会,毕竟防空是需要反应时间的。

  花旗佬的RF104、我们的八爷侦察型、白熊的狐蝠侦察型,都是这么个情况,这几个型号都是相对飞得又高又快的,如果抛开几乎没有任何机动能力的飞行铅笔RF104的话,后两者甚至还能靠着战斗/截击机的底子在一定的高度和速度范围搞一搞机动。

  “他们是用的S75,那个导弹不可能放到他们的任何一条船上!而且他们的战斗机在这片海域油量裕度很小,难以发起对高空飞机的拦截。”指挥者不是傻子,甚至应该说,他对于具体的业务非常精通,应该是从基层一点一点干上来,而不是靠着祖荫,在著名军校镀镀金就一路平步青云上来的那种。

  前者大概率能打,后者大概率能跑。

  “指挥官先生,您别忘了,我们有确切情报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一种尺寸很小的中程防空导弹,按照他们的性格特征,我们认为这种中程防空导弹的作战高度一定不会低于S75。”参谋人员非常耐心的解释道。

  别看旌旗3家族有接近5米长,但是这个长度在当前的防空导弹里面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很小”,要不然高卢人也不会对这个导弹感兴趣,要来找我们交流技术。

  而在参谋人员看来,以东方人的骄傲和务实,虽然对于这种导弹的具体参数并没有明确,但它的参数应该不会比S75差,否则东方人不可能大量换装这个东西作为中程防空导弹。

  同时在这之前,根据交趾那边的花旗部队在北海湾等地的作战情况来看,这个导弹的射程射高不比S75差几乎是肯定的,而且甚至这套防空系统的雷达远超S75。

  他的话让指挥者冷静下来,一想到对方在这之前打下来的那么多架U2,听去过东方的高卢人说,收集的残骸都在人家的博物馆里放着,残骸数量之多甚至能拼出整机来。

  “火蜂…”话刚说完,他就收回了话头,才刚几天呐,他可没有忘记交趾那边派出这东西的后果。

  他想了想,改口道:“那就靠数量压制他们,我们这次派出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数量,要超过西边一倍!并且空中也要保持足够的压力!”

  他这句话,前半截说得底气十足,后半截却是有些虚。

  虽然相比同在亚太的几个热点区域,他手上的海上力量不是非常强大,八条驱护舰几乎已经是他能机动出来的海上力量的极限,但是他自认为压倒东方人还是没什么问题。

  他知道己方直到现在都没摸清楚东方人到底有多少船,都是什么大小,但是按照东方人“空、潜、快”的方针,这个船队里的船应该大多数都不大,面对驱逐舰的时候数量优势并不能左右事态的走向。

  至于空中…,想起驻交趾的同事发来的情报,6架战斗机在面对对方2架战斗机的时候实施了“战术撤退”,让他觉得想要保持对对方的空中压力这个要求,对自己反而是一个压力。

  “幸亏这里距离久兴岛等地很远,东方人的空中特色质量优势根本无从发挥…”在他心里,通过近几年的事件发展,他在心中承认东方人在空中、海上,都是有一些特殊的非对称优势的,而且对方将这些优势发挥得很好。

  但是距离能解决一切问题,距离是一把快刀,能切断很多东西,比如…爱情。指挥者忍不住想起了年轻时,因自己远赴海外服役而离开自己的恋人,眼泪都差点掉了下来。

  他很快抛掉了这种来得有些莫名其妙的思绪,做了决定:“现在开始,以最快的速度出发!一定要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阻挡住对方的前进!”

  关于距离的事情,花旗人想对了一半。

  这个距离的确很远,但是相对一开始的任务区域,因为台风前进而前推的预估接触区,反倒是离久兴岛更近。

  确切的说,距离800公里都不到。

  “嗯,在这个位置的话,以战7的现状,甚至依然能挂2油4中2近,空中压力缓解了很多啊。”

  海角市前指,一位指挥员在地图上比划着,心情愉快。

  花旗人能预估得到接触区,我们自然也可以,而且大家的估计是基本一致的,毕竟条件都很明显,两边的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如果再辅助挂载4枚雷电3的攻5,那几乎没有什么压力。”

  必要的时候,可以攻5护卫六爷,而战7甚至可以寻找机会主动出击,作战灵活性和主动性要强得多。

  雷电3这种具备很强的迎头攻击能力,而且其他参数指标也很优秀的发射后不管空空弹,在10公里左右的射程极限上一通乱射,哪怕是专职战斗机也很难绷。

  等到对手的战斗机一通机动就算甩掉了导弹,失去能量的他们面对气势汹汹赶回来的战7,估计结果也不会太好。

  当然这只是一种作战推演,不打仗也就罢了,总不会连推演都不能嘛。

  不真正动手,也是同志们的想法,这次是来完成任务的,和花旗佬打生打死没什么意思。

  “领导,编队的同志把他们的想法已经发回来了。”一位作战参谋拿着一份材料走了进来。

  别看这薄薄几页纸,可是通过好几架别6一路接力传回来的。

  “噢?他们很有主动性嘛,已经自己有完整的想法了?说一说。”

  参谋同志拿着材料念道:“我部下一步行动,拟按如下安排执行。一、剩下的导护艇,继续配合考察艇队完成既定任务,另请从海角市派巡逻机和攻5配合该部…”

  前指的同志边听边笑:“嗯,现在胆气足了,想法也大胆了,他们这个想法,是想要靠小艇和空中力量完成考察配合,小事情小艇处理,大事情空中处理,按照现在的态势,基本上是可以完成的。看来啊,‘空潜快’里的‘空、快’,算是被他们给弄明白咯。”

  另外一位也笑了起来:“是啊,看来他们是想把大舰腾出来,专门去迎接客人啊,继续念,看看我猜得对不对。”

  “…二、集中4条驱护大舰,在轰炸机、战斗机配合下向东前出,完成既定的二号方案。”

  “哈哈哈,你猜得真准!看来前方的同志啊,是觉得小艇和大舰难以配合,干脆把他们分开,各司其职,现在看来啊,这种想法是对的。”前指指挥员大笑起来。

  把小艇和大舰分开使用,代表着海上力量“走出去”到底怎么走,已经在同志们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大熊猫文学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