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匆忙南撤,再不反顾。
由于一开始战况不明,曹休、贾逵二人既担心陆逊会挥师北进,又担心陆逊身后还会有什么别的后手,于是同样不追反退。
两日之后。
吴军已远去战场六十余里。
两军你追我逐的过程中,遗留的的车船粮秣、甲胄刀兵、牛马骡驴数以万计,绵延数十里,委积如山。
吴军也不及捡拾。
在未探明四周道路还有无埋伏的情况下,曹军同样不敢轻进。
到第三日。
前线哨探传来消息,吴军仍在不断后撤,前军已至沧浪口。
与此同时,曹休、贾逵二人散向四周的斥候也在不断传回消息,方圆三四十里范围内,除了少许或迷失方向、或离群奔命的吴军溃卒以外,全无吴军踪迹。
贾逵、曹休二人这才确定,吴军这一次是真的退了,不会再有什么将计就计、引蛇出洞之策了。
而当外敌已经远走,尖锐的外部矛盾暂时消弥后,曹休、贾逵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终于爆发。
曹军中军大帐。
“我命贾逵那厮殿后,贾逵那厮却违我节度,不统后军前来接应,反而擅作主张设什么伏?!
“若非他违我节度,若非他自以为是搞什么诱敌深入的设伏,我等又怎会有沧浪水之败?!
“若无沧浪水之败,我等又何至于在此设什么无用之伏?!
“若非为此无用之伏,昭伯(曹爽)、仲权(夏侯霸)、阿苏(秦朗)带来的亲军数千,又怎会再败于吴贼之手?!”
这时候的曹休,已全然忘记了他与贾逵前几日还为了破吴之事而一齐设计,只是恼恨之下当众发飙,最后再一奋力,一脚踢翻案几,一时间水囊饭碗俱皆落地。
裴潜、桓范、曹爽等人看着这熟悉的一幕,面面相觑,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大军刚刚从沧浪水逃回汉津的时候,这位大司马就已经因贾逵后军不救之事大怒发飙。
后面之所以能与贾逵合作,也不过是这位大司马为了国家计较,暂息怒火罢了。
而如今吴人已安然撤走,贾逵主张的伏击之策非但没能竟功,反而让夏侯霸、曹爽、秦朗带来的偏师再于陆逊手下遭一小败。
以这位大司马的名位、性格,不找贾逵后账,显然是不可能之事。
毕竟贾逵这持节督军的豫州刺史如果不背锅,那这口“恃胜而骄、轻军冒进、先胜后败”的大锅,岂不是只能由他这大司马一人独背?
不论曹休以前是怎样低调、谦逊的一个人,在他成为托孤重臣,且事实上成为大魏军权第一人后,过往的低调、谦逊早已经慢慢消失。
毕竟大魏的国力、军力,在魏蜀吴三国中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远迈吴蜀二国多矣,而曹休在大魏,又是军威军权天下无双。
诸般因素一结合,便使得这位大司马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让他自以为自己军威军权、领兵用兵都已天下无二,什么陆逊、赵云、诸葛亮全入不得他眼。
可诸葛亮、赵云却一胜再胜。
陆逊虽是先败后胜,但如今事后观之,陆逊青泥之败,显然就是知己知彼,早已料到了曹休自视甚高的轻敌心态,从而专门为曹休设下的诱敌深入之策。
只不过陆逊败得太真,舍弃的东西太多,导致曹休真以为陆逊是“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如今,青泥沧浪之役,再加上击退夏侯霸、曹爽、秦朗伏兵,又成功救走陷于重围的徐盛、丁奉二将,陆逊毫无疑问地向天下人证明了,不论是曹休还是贾逵,都比不他这大江之畔的后浪。
这教曹休如何能忍?
如果不把锅甩给贾逵,他将以何面目对天下人?
天子又将如何惩处于他?
就在曹休大怒之时,桓范突然离席出身,对着曹休一拱手,道:“大司马无败之有,何须如此动怒?”
闻得桓范此言,包括曹休本人在内,帐中众人皆是一异。
裴潜、曹爽等人齐齐将目光朝桓范脸上投去,却见桓范神色并无谄媚之意,反而严肃认真。
“军师此言何意?”被桓范这么一说,曹休脸上的怒色,此时已慢慢化为疑惑。
桓范徐言道:
“刘备之用兵,太祖称之曰能。
“而陆逊却大败刘备于夷陵,为孙权奠定江南之基。
“这足以说明陆逊非无名之辈,可与魏之文远、公明、蜀之关羽、张飞齐名耳。
“而大司马先于青泥大胜陆逊一场,后面虽在沧浪之水遭一小挫,却也没有伤筋动骨,皮肉之伤耳。
“虽然败绩,但以仆观之,不论斩俘还是缴获,都大抵可与陆逊青泥之败持平了。”
曹休闻言至此,神色再度一缓。
是啊,如果不把陆逊视为竖子小辈,而将他视为大胜刘备、为孙权奠定基业的天下名将,那么他与陆逊前后两战,先胜后败,可谓平手,确实也不算太丢脸了。
桓范见自己的言语起到了作用,曹休神色已缓,便继续抚须徐言:
“沧浪一役后,大司马与贾豫州联手设伏,成功使得吴军前锋万人陷于重围,差一点就杀死孙权心腹大将徐盛。
“然…以陆逊速速击溃仲权、昭伯、元明伏兵之事观之,陆逊恐怕早已看穿了贾豫州的伏击之策。
“其人不过欲以徐盛前锋万人,诱大司马挥军回返。
“这是引蛇出洞、诱我大魏轻出之策啊。
“且以仆观之,假使无大司马撒豆成兵在先,逼得陆逊北来,贾豫州必中陆逊之策无疑。
“也就是说,若非大司马撒豆成兵,将徐盛逼入绝路,迫使陆逊不得不为了救援吴之大将徐盛,放弃破魏之策。
“恐我大魏真为贾豫州所误,中陆逊将计就计、引蛇出洞之策。
“届时真若中计,我大魏才是真的损失惨重。
“而此次伏击,我大魏终于还是小胜一场,这不是贾豫州的功劳,而乃大司马拯贾豫州于水火、挽国家于将覆、救将士于危亡也。”
曹休闻言至此,脸上虽有犹疑,然则胸中熊熊怒火已彻底平复了下来。
桓范说的确有几分道理。
再则,且不论桓范说的能不能使别人信服,但至少,他在天子百官那里已经有了一个说法。
就在此时,荆州刺史裴潜也敛衣离席,拱手对曹休一揖,道:
“大司马,仆亦以为,桓军师所言非虚。
“今岁国家多难,吴蜀二国联手北寇,大司马此番自淮南西来,本就不求大胜,而求为大魏保住襄樊险要之地而已。
“今吴贼已自襄樊罢兵南还,无有寸土之利,大司马固有一胜。
“青泥之战,大司马挫败陆逊,斩俘缴获无数,此乃大司马二胜。
“此番设伏,大司马挫败陆逊将计就计之策,虽未能斩吴将徐盛,然亦小有斩获,此乃大司马三胜。
“大司马有此三胜,唯有沧浪水一败而已。
“沧浪水一败,如桓军师所言,足可与青泥之胜相抵。
“由是观之,大司马仍有两胜,将功补过尤有余裕。
“陛下非但不会责怪大司马,反而会褒奖大司马才是。”
曹休一怔。
裴潜不是桓范,非但与他并无太深的交情,反而与贾逵私交不错。
此番裴潜不为贾逵说话,反而为他开解?
突然,曹休一怔,终于恍然。
十几年前,关羽在青泥绝北道,围点打援,逐一击败了徐晃、乐进、满宠、李通、吕常…使得大魏不得不弃江陵而走。
然而,彼时大魏口径极其统一,朝野上下都在说徐晃、乐进、满宠、文聘、李通诸将在青泥大败关羽,成功将江陵大军救回中原。
这是为何?
这是人心啊。
大魏败得确实不算太惨,而且确实如桓范、裴潜所言,他的战绩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东三郡已失于蜀人之手,今寇略襄樊的吴贼终于南退,为了天下人心计较,陛下又怎会对外宣扬,这几场大战是大魏败绩呢?
大魏胜了。
必然胜了。
武昌。
孙权统兵凯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由于大吴在沧浪之水大胜曹休一场,吴国军心民心俱皆大振。
再加上蜀军在关中大破曹魏,连斩曹魏大将曹真、张郃,挫败曾在江南大放异彩的司马懿。
又加上今岁以来,黄龙、凤凰、赤乌、良禾、神木…等等等等数十近百嘉瑞,频频降于吴楚之地。
最后最后,还要再加上大吴于沧浪之水破魏之时,竟有赤星自西北而起,坠于魏营动南,一如世祖昆阳大破王莽,而北方紫微帝星、西方庚金之星尽皆暗淡无光。
凡此种种,大吴公卿百司,皆以为天命早去于汉,又去于魏,而意在东南吴楚之地,于是联名上表,劝孙权正尊号,进位为帝。
孙权再三拒绝。
认为自己德不配位。
然而过不二日,鄱阳湖突然出现暴风,大吴沉船数十。
又不二日,柴桑暴雨,山洪继之而来,柴桑山下数百家尽死,尸骨无存。
于是群臣恐惧,再次劝进,说天予不取,反受其殃,望至尊为天下万民计,进位称帝。
孙权不得已之下,终于在丙申吉日,于武昌南郊即皇帝位。
告天文曰:
“皇帝臣权,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
“汉享国二十四世,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
“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淫名乱制。
“权生于东南,遭值期运,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辞行罚,举足为民…
“群臣将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
“皇帝位虚,郊祀无主。
“且北征之胜,嘉瑞之现,前后纷纭,又则不受天命,竟有灾殃。
“权畏天命,不敢不从。
“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
“惟尔有神飨之,左右有吴,永终天禄!”
是日。
大吴天子颁下第一道旨意。
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
追母吴氏为武烈皇后。
追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
封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
百官将吏,皆进爵加赏。
就在孙权于武昌祭天后两日。
夏口、柴桑、鄱阳并奏,黄龙、凤凰、赤乌分别见于三地。
群臣闻此皆庆。
孙权喜悦,大赦天下。
就在此时。
大江上流。
永安,白帝城。
汉军数百舟船,自江关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