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68章 过继太子,李弘崩

  一个辉煌的时代彻底落幕。

  虽然因为李治晚年时彻底放下了朝堂,哪怕就是如今突然逝去,也不会影响到朝堂的平衡。

  但作为一个帝王。

  李治的逝去,终是能够影响到一个王朝的正常运转。

  虽然他对于当前的大唐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劳,但他既是实权皇帝,便无人能够动摇到这一点。

  声声悲泣之音响彻四野。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虽然分不清太多的东西,但是却同样也能够认得出自己日子过的如何。

  在顾氏的影响之下,李治确实与原本历史之中的自己有了太多的改变。

  这确实是让他迎来了很多名声。

  整个大唐都在为这个仁慈的帝王逝去而感到悲伤。

  时间匆匆而逝。

  对于当前的大唐而言,一切似乎都变了,但又似乎是什么都没变。

  李弘继位,改元“大安”。

  寓意延续大唐目前的安定,让大唐持续辉煌。

  他确实无需做些什么。

  大唐的政治体系已经足够成熟,能够毁了大唐的只有内部的混乱以及变差。

  但至少在当下顾靖仍旧掌控朝政的时候。

  这一点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其实这些年来,朝堂之中倒也并不是完全的一成不变,人性的问题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但这些人同样也是毫无任何意外,稍微出现任何苗头便会直接被顾靖给扼杀。

  他的地位早已无可动摇。

  光凭着这一点,大唐便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新君登基,朝野动荡。

  这一切都和顾靖并没有什么关系,在对待顾靖这方面,李弘甚至还超过了李治。

  他可是顾靖的弟子。

  从小到大都跟随在顾靖的身后,这其中的感情是旁人难以比肩的。

  顾靖仍旧是太傅,仍旧是掌控朝堂。

  虽然李弘也会处理朝政。

  但这一切都在延续着大唐当前的发展路线,这就已经确保了朝堂的正常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武三思归来了。

  顾靖默许了此事。

  武则天毕竟已经成为了太后,只要她没有如同以往那般抱有着不该有的念想,顾靖其实对于这一切都并不怎么在意。

  武氏不可能造成和什么风波了。

  他们的出身摆在那里,再加上武则天始终都在受着限制,朝堂之中就根本不可能出现她的党羽。

  这种情况又能闹出什么乱子?

  整个大唐都在这种情况之下持续迈进。

  李弘确实是真的仁慈,就在一切都彻底稳定了之后,他便开始尽最大程度的降低起了赋税。

  包括继续完善整个大唐的律法等一系列的仁政。

  除此之外——

  哪怕是自己的身体有些差,但他亦是选择在春耕之时效仿前贤,亲自耕地并削减皇室开支,亲自来作那整个天下的表率。

  无论在任何时代,一个皇帝的言行举止就是能够在不觉之间影响到很多的东西。

  如今同样也是如此。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自贞观朝之时的谏言风气之后,整个大唐更是迅速迎来了另一个风气。

  那便是节俭!

  除此之外,对于吏治方面,李弘也表现出了与李世民一般的重视。

  虽然这才刚刚登基。

  但他却同样也是会选择如李世民那般突查某地吏治。

  这其实便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李治。

  短短时间之内,整个大唐都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

  并不是说国力的跨度。

  这是皇帝带给一个王朝的全新气象。

  但要说有什么隐患,那就是李弘无子,他的身体确实十分不好,在这方面上很多时候更是不敢太过放肆。

  哪怕如今新朝只是才刚刚开始。

  但这种情况其实便已经成为了很多大臣的心病,甚至就连顾靖都同样如此。

  没办法,顾靖如今的年龄越来越大了。

  而李弘的身体本身就不好。

  若是当真出现就了最坏的局面,那整个大唐的繁荣可能在顷刻之间便会崩塌。

  这是他不得不考虑的现实。

  他屡屡和李弘提起这件事,李弘自然也分得清轻重。

  可对于这种事。

  哪怕他身为帝王其实也十分的无奈。

  大安三年,六月。

  洛阳。

  随着群臣奏事完毕,整个洛阳宫内也是瞬间便安静了下来。

  李弘的脸色有些发白,并时不时的就会发出一声咳嗽声,眼睁睁看着这一幕,群臣的表情也是愈发复杂。

  终是忍无可忍,这桩心事被提上了朝堂。

  “陛下!臣斗胆,昧死以言!”一位大臣率先出列,声音带着孤注一掷的决绝,“今四海升平,然国本未固,神器所托,实系圣躬。”

  “陛下龙体偶有违和,臣等忧心如焚。”

  “伏望陛下,以宗庙社稷为重,广纳淑媛,早诞龙嗣,正位东宫,以定天下之心!”

  “陛下!天佑我朝,然储位久虚,非社稷之福。陛下承祖宗基业,当思付托之重.”

  声声呐喊,在肃穆的大殿内骤然响起,激起一片回音。

这几年来,储位之事虽在群臣心中萦绕,但如此正式地  这几年来,群臣虽然也关注着此事,但于朝堂之上正式提出来还是第一次。

  这也说明了大唐当前政治风气的再次转变。

  李治不是一个喜欢谏言的皇帝。

  而李弘则不同。

  群臣如今也是渐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了解到了李弘的性格。

  一个个大臣相继出列。

  李弘坐在龙椅之上,看着眼前的这一幕,表情不由得也是愈发复杂。

  他当然明白国本的重要性。

  大唐的国本之争影响太大了,如今没有国本只会加剧这种不安。

  可他又能如何?

  身体本就不好,又不能过于沉溺女色,生子这种事又岂能强求?

  群臣自然也明白这一点。

  他们如今谏言的目的,自然也是想要劝李弘放下朝政,专心修养身体。

  顾靖一直站在守卫并没有任何动作。

  其实他才是朝中最为了解李弘身体状况之人,十分清楚李弘的身体状况不是单纯通过修养便能养好的。

  这是李弘自幼便有的问题了。

  “诸位爱卿之心,朕已明了。”待殿中谏声渐息,李弘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安抚,也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他目光转向一旁的顾靖:“太傅啊,这朝堂政务,少不得还要托付于卿了。”

  李弘没法拒绝。

  这个问题若是不解决的话,在这样继续下去,绝对会引起朝堂上的变化。

  想到自己那个平日里一言不发的母后,再加上自己的弟弟们。

  李弘就更感头痛。

  说完之后,便直接起身朝着殿外走了出去。

  “恭送陛下!”

  群臣们低着头齐声说道,对于李弘的这个安排没有任何的非议。

  当夜,李弘召见了顾靖。

  寂静的宫闱深处,唯有更漏声隐约可闻。

  顾靖步履沉稳,走向天子寝殿,未及门前,一阵阵压抑的干咳声已穿透夜色,刺入耳中。

  顾靖脚步微顿,喉间无声地溢出一声叹息,整了整衣冠后,这才踏入殿内。

  “太傅。”

  烛影摇曳,映着龙榻上略显单薄的身影。

  顾靖刚踏入内室,未及行礼,李弘的目光已直直投来,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朕的身体.怕已是时日无多。”

  他顿了顿,眉宇间是化不开的沉重:“这国本之事”

  顾易同样也在默默看着这一幕,对于李弘的身体状况丝毫都不意外。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虽有传言指向武后鸩毒,但更多的记载凿凿表明,李弘英年早逝的根本,终究是这具孱弱的身体。

  如今他能够活到现在其实便已经十分不易了。

  若不是顾氏影响到了武则天的发展,免于武则天给他那么大的压力。

  他很有可能活不到今天,又有何好奇怪的?

  殿内一时只闻灯芯噼啪作响。

  顾靖自然明白李弘此话的意思,他显然是觉着自己没有能力再生下子嗣了。

  他就这样静默片刻,方才深深一揖,声音平稳却清晰:“陛下。”

  “相王李旦,月前喜得一位幼子。”

  顾靖并未继续说下去,但此话的意思却也已经十分明显。

  其实这种事在帝王之家中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顾靖早就已经在关注这些事了。

  至于人选同样也是有着自己的考量,不仅仅是因为李旦和李弘两人乃是亲兄弟,在血脉上接近。

  最关键的原因还是这幼子才刚刚出生。

  大唐的国本风气极差,绝对不能闹出太多的乱子来。

  李弘的身体状况摆在这里。

  他若是年轻,或许还无需去考虑这么多,但问题是他如今的年龄也已经不小了。

  选一个襁褓之中的婴儿,虽然同样也面临着各种风险,但最起码其与其父母还没什么感情。

  这亦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至于什么所谓的兄终弟及,顾靖则是完全没有这个想法。

  并不是因为别的。

  只是李弘的那几个弟弟顾靖都不喜欢。

  李弘眼神骤然一凝,瞬间明白了顾靖此举背后的深意。

  他沉默了良久。

  最终,缓缓颔首:“可!”

  言罢,他强撑着坐直身体,深邃的目光紧紧锁住顾靖,语气是前所未有的郑重:“太傅定要保重身体。”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字字清晰:

  “若朕…当真有不测…”

  “这江山有太傅坐镇,朕方得心安。如此,九泉之下,朕亦无愧于列祖列宗。”

  顾靖轻轻叹了口气,亦是难免觉着有些疲惫,但还是认真朝着李弘行了一礼。

  此事办的极为迅速。

  短短几日之后,这刚刚出生的李隆基便被迅速送来了洛阳。

  而对于李弘的这个安排,群臣们同样也没有任何非议,只是因此而察觉到了李弘的身体状况,让朝堂之中出现了不少暗中的波澜。

  李弘并未耽搁时间。

  虽然李隆基年龄还小,他却亦是直接将其立为了太子。

  随后——

  便开始再次插手起了朝政。

  对于这一位皇帝,群臣皆是出自内心的爱戴,甚至就连顾靖都在劝李弘能够好好修养修养。

  毕竟李隆基年龄实在太小了,本就是极为容易出现意外的时候,若是李弘再出现了意外,那可就真的闹大了。

  但李弘对此的态度却是十分坚决。

  他自己的身体他自己了解。

  这可是从小到大便一直都有的病症,早在很小的时候他便已经开始接受了自己随时都可能死亡,更别说如今了。

  能当一天的皇帝便要做一天的事。

  这就是他的想法。

  他不能丢了李家人的脸。

  当然,这也并不代表了李弘就会直接自暴自弃,他自是会之中都接受治疗,为李隆基的成长争取时间。

  好消息是——

  李隆基的身体竟然是真的十分健康。

  哪怕是在襁褓的时候被送来了洛阳,他的身体仍是没尅有出现什么意外。

  这确实是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幸运。

  甚至就连李弘都因此而感到了高兴,就连身体都有了些许的好转。

  这对于大唐而言绝对算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了。

  与李隆基年幼无关。

  这是李弘个人的魅力,在群臣心中,李弘虽然比不过李世民,但在当皇帝这方面,绝对要比李治要认真的多。

  顾易一直都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对李隆基的登场并未有过多的意外。

  顾氏确实改变了很多东西。

  这其实就已经让大唐少走了很多的弯路了。

  李弘的身体就是如此,谁也无可奈何,最后选到了李隆基身上,也只能称之为时也命也。

  时间不断流逝。

  顾靖和李弘的这个决定机关并未做错,虽然李弘的身体有过短暂的好转,但就在好转之后便再次迎来了迅速恶化。

  不过短短数日,皇帝竟已到了每日呕血的地步,不得不再次暂罢朝政。

  这呕血的景象无疑是一个冰冷的信号,让所有人都清晰地预见了那无可避免的结局。

  沉重的阴霾,再次笼罩了整个大唐朝堂。

  纵然太医们倾尽毕生所学,用尽百般手段,终究无力回天。

  大安四年,七月癸酉日;

  李弘崩逝于洛阳宫。

  谥号明仁皇帝,上庙号仁宗,遗诏托孤于太傅顾靖。

  太子李隆基,即皇帝位。

(Ps:跪求

大熊猫文学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