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317章 三晋菜不入流?(4K)

  送家人们乘坐飞机离开京城回江北后,陈景乐跟李北星也准备走人。

  将在京城置办的部分特产,通过快递方式邮寄给在江北的岳父岳母,他俩便踏上前往云州的高铁。

  从京城到云州并不远,高铁只需两小时多点。

  陈景乐虽然卡在黑猴第一关的大头那里过不去,可好歹看别人玩云通关了,对游戏里那些现实取景景点,颇为感兴趣。

  游戏中36处实地取景,其中27处来自三晋大地。

  不过他肯定没那么多时间,将三晋大地的各个景点全部游览一遍,因此只选择云州一城。

  简单感受一下三晋历史底蕴以及人文风情。

  为什么不是晋阳?

  除了云州离京城更近,同时更方便去漠北外,晋阳是全国目前唯一一座非文明城市的省会。

  含金量非同一般。

  因此陈景乐更愿意选择口碑好很多的云州。

  虽然他很想去体验一下晋阳饭店的富丽堂皇,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只能说等以后有机会。

  云州虽然只是此趟旅途中谈不上多重要的一站,但云州的美食、云州的古建筑、云州的人文习俗这些,对陈景乐来说,都是不错的观察和研究对象。

  他本身不喜拜神礼佛,因此旅游时不爱去各种佛寺道观。

  不过云州这边的古建筑,多为佛教相关,无论是石窟还是悬空寺华严寺等,都名声显赫。

  众所周知,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特别是北魏,开凿了大量的石窟,兴建大量佛寺,这些留存至今,都对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因此,他重点关注的,更多是北魏以及辽金时期的建筑、彩塑等等。

  对陈景乐来说,建筑物品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历史岁月在上面留下的痕迹。

  那种跨域时空与古人对话的感觉,想必每一个历史爱好者都能体会。

  像代王府这种后面重建的仿古建筑,虽然修建得很厉害,还有大型沉浸式实景演艺节目可以看,可他并不感兴趣。

  当然,最重要的是尝尝三晋大地的美食,特别是面食。

  碳水大省,面食出名。

  至于三晋菜,陈景乐没太大指望。

  人楚云飞这个三晋省人自己都说了,三晋菜不入流,上不得台面。

  不过面食好吃已经很厉害了,有些省份城市连自己的饮食特色都没有呢。

  到云州入住酒店后,陈景乐便带着李北星出门觅食。

  选了一家本地网友推荐的酒楼。

  翻开菜谱,还真的好多都是主食,像刀削面、沙葱莜面、黄米凉糕、羊肉烧麦、油炸糕等,想找个没那么主食的本地特色,都不容易。

  “过油肉算一个,然后…?”

  陈景乐拿着菜单翻来覆去,最后再点个风沙鸡,结果端上来一瞅,却是广式风格的吊烧鸡。

  服了!

  香倒是很香,毕竟烧鸡怎么做都不会太差,但是没必要专门跑来云州吃。

  不过这家饭店很多菜,都是可以点半份的,这点很值得夸奖,让顾客尽可能品尝到更多种菜式。

  这点跟东北那边刚好相反。

  没有说哪边不好的意思,只是两种点菜风格,他在东北真的不敢点多几样,顶多四道,不然吃不完还得打包带走。

  陈景乐特意点了一份刀削面当主食,结果端上来后,居然被小小惊艳到。

  这边的面食跟在岭南吃的,真不一样。

  就很神奇。

  同样是面粉做出来的,然而人家就能做出不一样的味道。

  首先料给得很足,无论是素的还是肉的,都很多,铺满整个碗面,不像某州牛肉面那样,只有薄薄几片。

  其次陈景乐加了一块烧肉,也就是扣肉,这边管叫烧肉,份量同样不小。

  一开始觉得价格有点小贵,将近30块钱一碗,但是端上来之后,陈景乐瞬间觉得这30块花得确实很值,真正开吃后,这种感觉愈发坚定。

  面条软硬适中,且肉汤吸得很足,香气浓郁,口感完美。

  一口下肚,那种饱腹感上来,整个人都是美美的,幸福俩字差点洋溢在脸上。

  这种感觉是米饭给不了的。

  突然有点理解为什么习惯吃面食的几个省份的人去到外地,会对面食如此心心念念了。

  “饿得饥肠辘辘的时候,来上这么一碗面,确实幸福!”

  烧肉很入味,对他这种肉食爱好者来说,满足了对肉香的需求。

  就连这肉汤都不容小觑,酱油等调料的味道,并没有盖过肉香味,二者融合得很好,陈景乐这种吃面不爱喝汤的人,都愿意喝上几口。

  筷子扒拉一下碗底,顿时了然。

  “是用痩肉沫煮出来的汤,比单纯的肉丁或者肉片煮出来的更香,而且汤上面挂的这层油脂,浸泡在每一根面条上,但是吃的时候又没有油腻的感觉,反而感觉很香。是那种纯粹的肉香味。”

  陈景乐很惊讶,这就很有意思。

  肉就是比蔬菜好吃,做得好吃的肉,更是让人食指大动。

  只能说厉害!

  这个可以学一学!

  “让我也尝尝!”

  李老师难得看他这副表情,好奇拿碗伸筷子夹了一点试试味。

  结果尝过之后,同样有点小惊讶。

  能把面食做到这种水平,确实有点东西,特别是这肉汤,尝着是真不错。

  对一个喜欢喝汤的南东省人来说,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

  陈景乐用手机搜了下,本地人好像都管这汤叫‘肉臊子’,一碗面的精华全在这汤上。

  不错不错,值得学习。

  都说三晋的醋出名,但是陈景乐觉得,吃这刀削面,不太适合加醋,因为会破坏肉汤原来的味道。

  不是说吃面不宜加醋,醋本身很香,但是它跟这碗面不是很搭,仅此而已。

  旁边桌的客人也没见吃面加醋,不知“三晋人吃面必加醋”的说法是从哪来的。

  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确实适合加,有的则不适合。

  当然,还要看个人口味。

  总之怎么好吃怎么来!

  除了刀削面,黄米凉糕也很好吃,就是吃多了容易腻;什锦铜锅份量很足,光是一份铜锅感觉都够两个饭量不大的人吃了,58块钱居然还给加海参,牛的。

  虽然陈景乐感觉这海参加得,属实没什么必要,味道不合。

  最后结账一看,才花了200块不到。

  要知道他可是点了四个人的份量,足足7个菜,虽然不少都是半份的,可那也是7个菜啊!

  只能说相当实惠,属于又便宜又好吃。

  五星好评!

  经过这次,他对楚云飞的话就不太认同了。

  “怎能说三晋菜不入流呢,这分明还不错嘛。”

  起码作为日常饮食来说是及格的,战争年代要是有这么一桌菜,那可是相当丰盛了。

  吃完饭,开始四处溜达。

  第一天先在古城区晃悠,参观了几座古寺庙。

  主要看雕塑跟彩塑,以及魏碑。

  古城区里集中了大大小小诸多景点,逛起来还是很方便的,各种南北朝到辽金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文物都涵盖了,就连原先不太想去的代王府,也在里面,顺便去瞄了一眼九龙壁。

  雕塑彩塑最为出众的当属佛寺内,比如善化寺的二十四诸天,精美程度,连陈景乐这个懂绘画的都感到惊艳。

  只是陈景乐本身对民俗宗教了解得不多,因此不作评论。

  不过无论佛道,都有其可取之处,只能说辩证看待。

  再就是陈景乐心心念念的魏碑。

  云州曾是北魏的国都,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阶段,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魏碑则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字体不同而风格多样,但整体朴拙险峻,舒畅流丽。

  对陈景乐这种书法创作者来说,极具诱惑。

  特别是魏碑刀刻感,或者说金石感突出,风格强势,跟他个人风格很契合。

  众所周知,东晋之后分南北朝,书法也因此形成两大不同流派。

  北派就是现在所说的魏碑,更显古朴豪放,长于榜书。南派则以二王为正统,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各有特点。

  因此魏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自历朝历代的书法家,无不对其给予极高评价,认为是汉碑中的上品。

  但问题又来了,早期的书法主流是帖学,碑学是非主流,在大部分书法家看来,南方的二王是雅,北方的魏碑是俗。

  因此魏碑虽是上品,但自李唐之后,宋元走的都是行书草书创作路线,再没有能比肩唐楷的作品。

  到明清时期,馆阁体盛行,书法就更加僵化。

  或许是触底反弹,近代金石文字学的兴起,大量魏碑文物出土,加上大家对馆阁体的反思,使得魏碑自清中后期起,书法圈对魏碑愈发追捧,使得魏碑重新回到大众眼前,一直到今天。

  就连现在的云州南站,招牌上的四个字,都是魏碑体。

  要知道书法圈是有鄙视链的。

  写行草的看不起写篆隶的,写篆隶的看不起写楷书的,写楷书的看不起写瘦金的,写瘦金的看不起写江湖体的,写江湖体的看不起写硬笔的。

  但无论如何,如今的魏碑都处于书法圈字体金字塔的上层。

  至于有些人觉得魏碑属于丑书,只是当下很多人为了突出那种金石感,书写过程中太过刻意去模仿原碑文,才使得看起来不够美观。

  而且大部分模仿的,大多是名不经传的民间碑文,追求所谓的古朴质感,写得歪七扭八。

  实际上他们书写的魏碑,与真正的魏隶、魏楷没有多大关系,更多是对清代与民国风格的延续,而且有气无力,多少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

  人家北魏汉化程度那么高,又不是野人,会连书法都写不好吗?

  南北朝时期,北魏既承秦汉两晋,同时又与南方有文化交流的情况下,何至于成某些人眼中的小孩书法?

  “归根究底,是人的问题!”

  且不说墨迹很难真正做到碑文那种独特风格,临摹就算了,还不去临精品,非得盯着那些歪七扭八的临,把魏碑往丑书方向带,当真又蠢又坏!

  看看《魏故太守张玄墓志》,看看什么叫做精品!

  同为楷书,却比唐楷高级,笔法中锋侧锋兼用,刚柔并济,多参隶意,既有唐楷的成熟,魏碑的多变,还有隶书的古意。

  我们现在所用的第五套纸币上面那行字,就是这个字体。

  可见古人的审美并不低级。

  反倒是现代人的审美有点退化了,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创新,往奇形怪状方向走。

  大可不必。

  真正看过古碑之后,才明白为什么都说没有比直接看原碑文,更能上溯古意的。

  “难怪那么多人跑长安碑林去现场临摹碑文。”

  陈景乐恍然之余,更多是惊叹。

  就这样观摩,他甚至都能学到一些东西,属实出乎意料。

  原先还觉得某些人说什么,十大碑林去过三个的,就足以称得上书法家,是言过其词。现在看来,多多少少有一定道理。

  而李老师对这些并不见得完全能理解,但能理解一部分,也胜过这时间绝大部分女子。

  况且她愿意陪着陈景乐到处转悠,毫无怨言。

  最后还买了两个可爱的文创小玩偶,叫做佛小伴啥的,开心得很。据说这玩意儿挺难买,他们运气不错。

  只能说女孩子始终是喜欢这些外表可爱的东西。

  不过云州这边的文创周边确实做得可以,种类丰富且精美,感觉仅次于京城。

  第二天,俩人去看了大名鼎鼎的石窟,再次感受云州千年文化之美。

  第三天又是各种吃吃喝喝,就准备撤了。

  在云州呆了三天,对陈景乐这种碳水达人来说,简直享受,各种本地特色面食吃了个遍。

  甚至准备走的时候,又去吃了一遍刀削面。

  回想一下,云州给他的旅游体验,确实比很多城市都要好,在旅游产业规划这块,做得比全国大部分古城都强。

  同样是商业化,却没有多少令人反感的地方。

  “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立,确实厉害!”

  从长远来看,耿老先生确实是对的。

  只是可惜,并不是每一个地方主政官,都有这种眼光、这等魄力。

  离开云州,二人直接转道漠北,准备去大草原。

  敕勒川,我来啦!

大熊猫文学    三十岁才来成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