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二九零章 咱说完了,你们谁支持,谁反对?

  奉天殿内,随着朱元璋一句话的说出,气氛瞬间就变了。

  在场的众多人,一个二个都显得很懵。

  有被朱元璋所说的这话给惊到。

  不少人一时之间都在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不是…这皇帝在说些什么啊!

  废了中书省,以及丞相制度?

  皇帝…这没有喝多吧?

  人傻了吧?

  居然能说出这等话来?

  这可是丞相制度啊!

  延续了那么多年的丞相制度。

  他居然想要将之给废了?

  这也太过于不可思议了!

  简直离谱到家了!

  他知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

  知不知道如此做,将会掀起多大的波澜?

  不少人在此时,迅速的交换目光。

  也有不少人,心里面犯起了嘀咕…

  但是,别管都是什么反应,有一点能确认,在场众人心里面没有一个能平静的了,这倒是真的。

  就算是刘伯温,在此时都不由得心头巨震。

  心中感受难以诉说。

  这些时日以来,他一直都在思索,接下来陛下这里关于宰相的人选。

  可以说是,将能考虑到的都给考虑到了。

  而汪广洋被逮捕这事儿,也同样是证实了,他在之前关于汪广洋的一些推断是很正确的。

  汪广洋接受胡惟庸送过去的犯官之后,作为小妾,只是一个其中的诱因罢了。

  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汪广洋对于胡惟庸,没有起到牵制作用。

  再度被上位升入中书省之后,根本不做事儿。

  下棋喝酒,沉迷女色,很多事情一问三不知。

  用这样的办法,来对抗上位,发泄对上位的不满,这才是事情的关键。

  可是,哪怕他猜中了汪广洋的结局,在更大的方面,还是没有猜中陛下的心思!

  原以为上位趁此机会,将汪广洋,胡惟庸这两个丞相一并弄下去,并且将中书省这里来个刮骨疗毒,好好清理一下,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大,非常了不起的大手笔了。

  可事实又一次证明,在这上面自己还是想错了。

  还是太过于小家子气。

  上位所想的,居然是直接要将丞相,以及中书省制度,一并给废除了!

  不是…这上位他是怎么想的?

  他又怎么敢的?

  这种事情,竟然都敢做?

  这是在此之前,自己所想都不敢想的。

  结果上位竟然打算如此做!

  不光是刘伯温,李善长此时也同样是特别的吃惊。

  一时间,都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

  心中的震惊无以复加。

  话说,在得知胡惟庸居然造反,然后还如此顺畅的就被上位,直接一巴掌给拍死了的事情之后。

  他在为胡惟庸的结局,感到解气的同时。心里面也禁不住升起了一些期盼来。

  在想这接下来,皇帝那边会不会任命自己为丞相,让自己重回中书省。

  毕竟这些时间以来,自己表现的不可谓不好,不可谓不听话。

  而且,到了此时,自己已经和那些人全都断了来往。

  而自己能力还是有的。

  便是名声很大的刘伯温,论起在上位得天下的过程立下的功劳,那都远远比不上自己。

  如若不然,为什么自己被封为韩国公,他刘伯温只是一个诚意伯呢?

  在这种情况下,而除了自己和刘伯温之外,目前也没有别的人,更加有资格进入中书省,来当丞相的了。

  虽然知道这种情况可能性不大,可是,未必不能期待一番。

  结果此时,却从上位这里,听到了这么一个消息!

  李善长一时之间,心情简直别提了!

  上位…他居然要废了中书省!废了丞相制度!

  不是…上位他到底是如何想的?

  居然连这等事儿都能想得出来?

  这可是中书省,可是丞相,延续了那般久!

  若是觉得中书省统领六部,权力过大。

  那么完全还可以,再将中书省给拆分成为三省,继续用三省六部制嘛!

  这三省六部制,早就已经被证明了很好用。

  怎么到了上位这里,出手竟如此之果决。

  竟然把中书省,还有丞相全部都给废了!

  这怎么能如此?

  都废了后,事情谁做?

  就像是千百年来,一直有皇帝,没了皇帝在上头,许许多多人都会觉得别扭。

  觉得没有皇帝在,根本没有办法生活一样。

  这么多年下来,众多的人也早就已经习惯了有丞相这样的一个存在来统领百官,进行做事儿。

  没了丞相在上头,总让人觉得别扭,无所适从。

  看着自己一句话说出,如此反应的众朝臣,朱元璋那是一点都不意外。

  “废了丞相和中书省之后,六部归咱管。

  和咱这个皇帝做对接,不要中间商来赚取差价了。”

  朱元璋再度开了口,告诉这些大约都在怀疑人生,觉得自己所说的是假话的人,一个更为明确的答复。

  让他们明白,他们没有听错。

  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也同样没有说错。

  自己就是要废除丞相,废了中书省。

  就是要将权力握在当皇帝的手中。

  六部才是真正办事的人,这点儿朱元璋早就明白。

  这也是为什么,自从三省六部制出现之后,上面的三省各种改来改去。

  结果到了这六部上,却稳定的利害,一直不动如山。

  也正是因为明白这些,他才敢对中书省,还有丞相下手。

  而他在此时,会说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样的话,也不仅仅只是后世影响,说话习惯使然。

  觉得这样的表述,能够更为清楚简洁明了的,传达出相应的意思。

  更为重要,则是如今这商业的地位还是太低。

  他这边既然已经推动商业的发展,那么就要从方方面面,来多做一个推动。

  用来提高商业的地位。

  这个事儿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流于表面。

  需要从方方面面,体现出自己对于商业的重视,以及相应的支持。

  如此,才能一步步的引导社会风向。

  才能推动和促进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上位…上位您的想法是很好的。

  胡惟庸这个逆贼,居然敢刺王杀驾,种种行为,令人发指!

  他能做到这一步,和其身为丞相,并且中书省权力太大,有很大的关系。

  陛下做出这样的决断,再正常不过!”

  一片的沉默当中,刘伯温开了口,打破了平静,说出这话来。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他不可能不说话。

  哪怕知道,在此时开口,很有可能会惹得上位不高兴,他也必须要说上两句。

  中书省和丞相权力确实是大,毕竟更之前时,是三省分立的。

  结果到了元朝那里,把尚书,门下两省都给废了,只弄了一个中书省。

  等于说是将三省的权,都给汇集到了中书省。

  那中书省的权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确实不利于皇权。

  当上宰相的人,也的确容易通过中书省揽权。

  但是,还有一点其实他并没有说。

  中书省的宰相,权力如此之大,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元朝那边在制度上面胡改,得不到精髓,过于粗放。

  很多事只图简单。

  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则是制度上面的不健全。

  准确的来讲,是科举被停了,所带来的一个严重影响。

  没有了科举这个选官的渠道,可官员却是不能缺少的,还是要任命。

  那么如今任命官员,都有哪些渠道?

  除了上位所创办的太学,让太学生为官,以及蒽荫官之外,最重重要的是举荐。

  举荐为官,在任命的官员总人数里,有着特别大的比重。

  超过一半了都。

  科举为官,虽然有着一定的操作空间。

  哪怕宋朝开始,彻底将殿试制度化,科举上来的官,统称为天子门生。

  可是,在这科考当中,依然也避免不了相应的拉关系等等事情。

  但是,相对于举荐而言,那已经不知道是高明了多少。

  毕竟通过科举来考上的官员,大部分人就算是心里面不认同自己是天子门生。

  不感恩天子。

  但同时,也不会认同和感恩其余人,认为自己能做官和别人有关。

  因为他们是真的凭自己的本事,当上了官。

  可举荐上来的官员,天然就会对举荐他的人,形成了一种感恩的情绪。

  因为,他能当官是真的靠人举荐。

  彼此之间更容易抱团,形成一个个的派别。

  这其实更加不利于朝廷的统治。

  这其实也是科举,取代举荐的一重要作用和原因。

  而在举荐官员之时,谁的权力最大?

  自然而然便是丞相。

  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官员的举荐权力都在丞相手里。

  那些被任用的官员,承的是谁的情?

  自然是丞相的恩情。

  如此,很容易就会培养出众多的党羽来。

  这也是李善长门生故吏遍天下,手中力量极强,敢和皇帝进行叫板的一大重要原因。

  同时,也是胡惟庸当上丞相之后,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已经有了这般大的力量。

  哪怕是想要造反,都能调集这么多人,来帮助他做这事儿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他知道,上位对于这科举制,一直都有着不满。

  觉得科举考试上来的人是废物。

  这点,他并不否认。

  很多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人,办事能力确实不行。

  可是,却能将选拔任命官员的权力,给握到皇帝手中。

  那些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官员,就算是不感恩于皇帝,那也基本上不会感恩别的什么朝廷大员,这便已经足够了。

  不过,这样的话,他也只是在心里面想想,并不准备对上位去说。

  不是说他自私自利,不想着大明。

  而是因为到了此时,他已经明白上位对于这些,肯定是心里清楚的。

  尤其是最近一两年来,陛下兴新学,兴办了诸多的学院,增加了诸多的学科之后,再想一想上位关于最近几年里,就重开科举的承诺。

  他哪里还不明白,上位只怕是有一个连招在的。

  之前直接废除科举,只是他的一个手段。

  是为了给算数,物理等诸多新的学科,挤出一席之地。

  把他们给抬进科举中去。

  若是没有几年前,上位来的这么一手。

  那么接下来,在重新开科举之时,上位这边想要轻易的把这些学科,给加入到科举考试当中,用来选拔人才,是很难的。

  必然引起极为强烈的反对。

  不得不说,上位考虑当真长远。

  很多事情,那都是走一步看两步,甚至看到三步。

  上位的进步,实在是太快了,也太大了!

  这才多少年,就从一个很多事情都不懂的人,走到了如今连他都要看不懂的地步了!

  就像这废除科举制度,当初自己只以为陛下是意气用事,太过于想当然了。

  哪里想到,那不过上位所用的一个手段而已。

  而且,若不是在那个时候,选择废除科举,采用举荐任官制度。

  胡惟庸这几年里,权力又怎么可能膨胀到这种程度?

  会在此时造反?

  那么上位想要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可就不容易了。

  回头想想看,上位真的是下了好大一盘棋!

  复杂精妙到了一个,令人不敢置信的程度!

  其实,刘伯温在这上面,显然是想的有些多了。

  上一辈子时,朱元璋停科举时,并没有想那么多。

  就是因为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和他想象的差距太大了。

  他原本以为,通过科举能够选拔出诸葛亮那等人才。

  再不济,也能选出张良,萧何,陈平之类的人。

  为他治理天下。

  结果,他满心的期望,在遇到了选拔出来的那些人才之后,全部化为了乌有。

  一恼怒之下,下了这样的命令,要将科举废除,改用之前的举荐制任命官员。

  并加了一个,自己通过太学来培养官员。

  发展新学,并准备改变科举取士的制度等等,不过是他意外的来到了后世,返回来后才做出来的…

  “可是…上位,六部直接归于上位,这政务太过于繁杂,也太多。

  上位这边,只…只怕难以承受。

  上位的龙体才是最为重要的。”

  刘伯温斟酌着言辞开了口。

  在刘伯温开口之后,其余的人也都纷纷跟进。

  在这事情上发表他们的意见,委婉劝说。

  朱元璋静静的听他们说完,笑道:“这事,咱同样有所考虑。”

  当下便将内阁制度给说了出来。

  待到他说完,众人又一次陷入到了安静之中。

  朱元璋静静的等待了片刻,而后看着他们道:“咱的话说完了,这事你们谁支持,谁反对?”

  请:m.llskw.org

大熊猫文学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