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402章 工矿税

  众人都沉默。

  苏泽也微微叹息。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

  成子学身为广西布政使,自然也要给广西地方做事情。

  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钱,可大明的税收体系,大部分的税收都是上交给京师朝廷的。

  在地方财源萎缩,人力日益不足的情况下,户部依然要求各省足额缴纳税银。

  别的地方还可以搞一搞清田,对几个大户开刀,想办法催征一下。

  但是广西这边的情况就复杂多了,抗税的是有兵有武器的土司。

  成子学做的事情,就是尽一切可能的开拓地方税源,争取给广西百姓做点事情。

  将这一切说完之后,难题就推给了朝堂上了。

  赵贞吉咳嗽一声说道:

  “今日所议的事情,交由都察院调查核实,本官会向陛下上奏。”

  赵阁老发话,将事情揽到内阁,众人也松一口气。

  这事情本身也不是在场的官员能够解决的。

  “请成公先回诏狱吧。”

  赵贞吉的语气客气了不少。

  在儒家体系下,成子文这样的官员总是会被人尊重的。

  苏泽知道成子文说的不虚,要不然也不会因为他的去职,而倒使大明国祚1。

  这样看来,成子文确实是一名受到广西百姓爱戴的好官。

  苏泽叹息了一声,如果好官也需要通过违法的办法来办事,那才说明了地方体系出了问题。

  其实广西的地理条件并不差。

  广西的山区要比云贵要少很多,主要问题还是水利不够发达,经常会闹水灾。

  原时空,再经过几百年的开发,广西已经成为南方的粮仓了。

  但正如成子文遭遇的那样,如果按照现在的大明财政体系,再换上别的官员去广西,广西也没办法开发。

  苏泽叹息一声,就看朝廷如何处理成子文了。

  朝廷处理成子文的问题还没定下来,但是苏泽的奏疏光速通过。

  这一次,六科和都察院都主动闭嘴,不再谈及《弭监察之弊以固国本疏》的内容。

  六月二十七日,隆庆皇帝御批了圣旨,通过了奏疏。

  《弭监察之弊以固国本疏》通过。

  大明的监察制度开始进入法制化时代,对于外任官员的调查弹劾更加正式。

  官员弹劾罢免都有了明确的程序,朝廷惩罚嘉奖官员更加透明,获得了百姓的支持。

  国祚1。

  威望值不变。

  剩余威望:990

  围攻报馆的言官们终于散去,苏泽合上手提式大明朝廷,就在这个时候,沈一贯冲进了报馆。

  “子霖兄,朝廷要如何处置成大人?”

  苏泽摇头说道:

  “内阁已经调阅了相关的卷宗,都察院还喊了曾经在广西任职官员过去问话,成公在刑部大堂自陈的内容大概都是真的。”

  沈一贯问道:

  “那朝廷要如何处置成公?”

  苏泽摇头说道:

  “无论如何,成公还是触犯《大明律》了,地方官员向土司索贿,支持商人和地方土司冲突,这事情总要有一个交代。”

  沈一贯沉默了一下,苏泽说的确实没错,成子文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他直接说出来事情性质就变了。

  这等于是说,成子文向着大明百年来的制度公然宣战。

  大明朝廷和地方的关系一直都是这样,对方督抚这么多年也都是这么过来的,也不乏从地方上升到内阁首辅的官员。

  但是他们都没有想要改变过。

  你成子文将这一切都揭露出来,最难看的自然是朝廷了。

  沈一贯也有些黯然。

  “陛下是宽厚的性子,成公的人身是安全的,但是贬官怕是难免了。”

  这时候罗万化问道:

  “可是成公是为了广西百姓做实事的好官啊,如果这样的官员都要被惩处,岂不是伤了大家的心?”

  苏泽叹息说道:

  “可如果触犯国法都要被嘉奖,律法的威严何在?那以后地方官员纷纷效法,你又知道谁是出于公心,谁是出于私心?”

  罗万化也沉默了,就在这个时候,中书舍人郭准来到了报馆,原来是高拱召苏泽去内阁议事。

  苏泽大概猜到了议事的内容,等他来到内阁的时候,见到了商税司的主事魏恽。

  这下子苏泽基本上猜到了高拱召见自己为了什么事情了。

  魏恽曾经是苏泽的下属,他现在的工作也是苏泽举荐的,他连忙向苏泽行礼。

  顺天府征收商税以后,朝廷在户部成立了一个商税司,魏恽出任主事。

  苏泽听说顺天府的商税征收工作不错,这两年增长尤为迅速,魏恽多次得到表彰,眼看着就要升迁了。

  两人刚刚攀谈了一会儿,郭准就带着两人进入内阁。

  在京师的四位阁臣全部都在内阁之中,高拱和张居正的脸色不顾好看。

  这些日子,成子文的案件,给了内阁很大的压力。

  刚开始的时候,是外臣都在攻击内阁,竟然让成子文这样的官员长期担任广西布政使,是朝廷选用人才出现了问题。

  等到刑部自辩之后,风向又开始转了,外朝官员开始攻击内阁不营救成子文,害的忠臣蒙冤。

  高拱内阁也很无辜。

  成子文说的事情,内阁肯定要详细调查之后,才能上报给皇帝。

  广西距离京师遥远,就是走海路也要大半个月,这些调查取证都是需要时间的。

  内阁不可能因为成子文的一面之辞,就请求皇帝赦免他,这样也太儿戏了!

  而且高拱和张居正这些老练的政治家也清楚,外朝对于内阁的攻击,也有对于财政政策的情绪在其中。

  但是财政问题是祖宗之法,不能随便攻击,只能用成子文这个道德标杆来暗搓搓的迂回。

  这对于内阁来说,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不一会儿,苏泽又看到了几名户部官员,看来自己猜的没错,内阁喊自己过来,也是为了财税分配的问题。

  高拱清了清嗓子说道:

  “今日请诸位过来,是想要议一下地方财源的问题。”

  高拱看向身边的张居正。

  张居正拿出会计录,开始宣读去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

  其实这些数字,各大报纸在年初的时候已经都报道过了,苏泽心中也知道了个大概。

  隆庆四年一年,大明财政增长显著。

  可以说大明的财政,基于隆庆元年,也就隆庆皇帝登基的时候,已经翻了倍。

  当然,这个税收还是有水分的。

  其中一个大头,来自于登莱铸币所的铸币税。

  一两白银铸币两银元,这对于财政来说几乎是魔法一样,通过这样实现的增长并不是长久的。

  一是大明这个白银黑洞,会吞噬周围的白银,低成本的白银很快会枯竭。

  另外如今稳定的币值,是因为大明的欠账,在登莱铸币之前,大明一直处于货币紧缺的状态,这些银元加速了商品流通,满足了交易的需求,所以才能锚定一个这么高的价值。

  但是银元的需求也不是无限的,当市场上的银元达到一定数量之后,铸币税也就会降低。

  另外一笔大的收入是市舶税,但是这笔钱都是入皇帝的内帑的。

  当然,隆庆皇帝还是比较体恤外朝的,每年也都会从市舶税中拿出一部分来补贴外朝,大明武监的费用、京营新军的费用,还有皇家的水泥厂、炼钢厂,都是从这里来的。

  最后一个上升的就是商税了。

  虽然只有两省一府征收商税,但是商税的增长还是非常可喜的,而且这笔钱是掌握在户部手里的。

  张居正念完了收入,又开始念支出。

  朝廷收钱多了,但是花钱也多了。

  几次战争的人员军饷变少了,阵亡抚恤也少了,但是军费开支还是增长了。

  原因也很简单,现在大明战争对于军需补给的消耗是巨大的,火药消耗比之前翻了几倍。

  还有各种军械的建造,海军的建设,这些都是相当巨大的开销。

  两省一府的吏员开支,培训和教育费用规模也不小。

  还有学校的建设,黄河和运河的工程,这些都是巨大的开支,算下来大明的财政竟然也只是堪堪收支平衡。

  而这一切,都已经是在张居正这个理财高手的操持下,加强审计开源节流以后的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子文向朝廷上奏,但是工部都拨不出经费来治理邕江的原因。

  张居正看向户部的官员,开口说道:

  “财政的事情,不过与开源和节流两项,节流自然不必说了,朝廷已经在江南试行折银纳税,可以节约将实税运输到京师的成本。”

  “这次喊大家来商议的是开源的事情。”

  紧接着,张居正又点了顺天府商税司魏恽的名字。

  魏恽大概也是早有准备,掏出一份文书开始读了起来。

  “诸位大人,这是去岁顺天府商税征收的情况。”

  魏恽将去年顺天府商税征收的简报介绍了一遍,就连一向对商税不太感冒的赵贞吉也惊道:

  “这么多?”

  魏恽说道:

  “赵阁老,顺天府商税多,还占了京师是北方市场集散中心的优势,京师几个大型市场每年都会上缴大量的赋税。”

  “相比之下,山西和山东也有增长,要比京师少很多。”

  “目前山东和山西收上来的商税,用于吏员改革和学政改革都不够收支平衡,还需要朝廷继续贴补。”

  听完了魏恽的话,在场众人都皱眉。

  众人的目光落在了苏泽的身上。

  推动商税是苏泽一直在做的事情,可是这么看来,商税的效果也没有想象中的好啊。

  苏泽心中明白是怎么回事。

  大明如今的商税,其实准确的说是商品流通税。

  商税的征收主体是贩运货物的商人,结果就是一个地区商业越发达,能收到的商税就越多。

  这也是为什么江南地区强烈反对征收商税的原因,这是因为江南是如今大明最发达的地区,如果开征商税,那么江南一定是最痛的。

  “子霖,商税之议是你提出来的,你来说说吧。”

  高拱看向苏泽,点了他来回答这个问题。

  苏泽拱手,接着说道:

  “诸位阁老,诸位大人,如今我大明商税有余,但是却没有征收足够的工矿税。”

  “工税?”

  众人看向苏泽。

  “山西的矿场,京师周围的工厂,直沽和山东的工坊,除了官办的工厂上缴利润给户部之外,这些工厂创造财富,但是却没有征税。”

  “工厂将商品卖给商人,本身已经获利,为什么只对贩卖货物的商人征税,却不对这些工矿主征税呢?”

  苏泽这句话说完,众人也开始思考起来。

  其实高拱和张居正这些眼光深远的政治家,也已经意识到了,工矿主和传统意义上商人完全是两个物种了。

  工矿主其实更类似于地主,他们以机器矿场为土地,不断的生产制造财富,而现有的体系,却没有人向他们征税。

  “农户耕种土地,朝廷征收税赋;商人运输货物,朝廷征收市税坐税;但是工矿主却没有征税。”

  但是也有人意识到了问题,比如张居正就皱眉说道:

  “如果一件货物,从生产出来以后就征税,然后又在运输贩运的时候增税,那对于距离产地比较远的百姓是不是不公平?一件货物要被征收几次税,这是不是也在剥削民力?”

  好家伙,连重复征税都能想到,不愧是张居正。

  苏泽不由感慨,如果没有系统,自己如何和这些大明的顶尖精英同台。

  张居正在财政上的天赋也太强了吧?

  不过这件事,后世早有办法,

  “张阁老所言极是,一件商品若是重复征税,最终还是普通百姓来交,这样对于百姓是一笔负担。”

  “所以下官认为,在工矿交税之后,完税的凭证可以分为三联,一份工矿主保存,作为交税的凭据;一份有当地税司保存,作为征税的凭证;最后一份则交给贩运的商人,表明这批货物已经完税,则可以免去沿途的过路税和市税。”

  张居正思考了一下,觉得苏泽的办法倒是可行。

  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

  “如此以来,朝廷征税不是和以前差不多,还凭添了增税的人力成本?”

  佰度搜索悠久小說網.Хw全集TXT电子书!

大熊猫文学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