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246、爱包饺子的英国人与未选择的路

  1846年4月29日,这对于勃朗特三姐妹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日子,她们花了很多心思并且倾注了很多期望的诗集正是在今天出版。

  在之前那段时间,夏洛蒂一直在通过信件跟出版商联络,确认印刷没有错误、要求尽量把诗集印的精致一些、询问应该将诗集寄给哪些评论家、考虑应该将广告寄给哪些杂志.

  即便有那位据说非常了不起的先生的帮助,但这终究是她们自己的诗集,她们也应当做些努力才是。

  因此就在最近,夏洛蒂便将诗集寄给一些知名评论家、知名报刊像《科尔伯恩新月刊》、《本特利》杂志、《爱丁堡评论》、《都柏林大学》杂志等,然后还在《雅典尼恩》、《文学报》和《泰晤士报》上面刊登了一点广告。

  由于她们实在是没什么钱,所以广告这部分大概只会有一个很小的版面。

  当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之后,剩下的便是等待了。

  而因为经济上的贫困,她们连去伦敦见证这一刻的钱都没有,于是只能是在家里等着出版商的来信。

  但不管怎么说,在诗集出版的这一天,勃朗特三姐妹还是聚在一起小小的庆祝了一下,如今摆放在她们面前的已经不是孩童时期出于兴趣制作的小册子,而是实实在在的印刷出来的一本书。

  书的封面是湖绿色的布面,封里以几何图形装饰,设计的比较雅致,而这接近自然的湖绿色正是她们喜爱的颜色。

  对于热爱创作的人来说,她们究竟该如何描述自己的文字第一次变成出版物的心情呢?

  尽管夏洛蒂是年长且比较成熟的那一位,但此时此刻她还是高高兴兴的道:“这就是我们的诗集了!我们还靠它拿了一小笔稿费!这是我们朝着以写作为生这个目标迈出的第一步!”

  “竟然真的要出版了.”

  虽然艾米莉的性格内向深沉,但此刻她的话也多了起来:“我本以为这些文字只会活在我们的房间里,活在我们的心中.”

  “就是不知道读者们会如何评价它。”

  最小的妹妹安妮略有些不安地道:“据说每一本诗集都会招致别人的批评”

  “如果连批评都没有那才叫糟糕。”

  夏洛蒂笑着开口道:“你们忘了那位米哈伊尔先生吗?据说他自从开始以来,几乎每一个阶段都会招致大量的批评和非议,无论在俄国、法国还是英国都是如此。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文学界的知名人物!”

  “他才二十三岁。”

  谈到米哈伊尔,其余两人的话似乎也多了起来:“这个年纪的人应该才刚刚进入社会开始谋生,他却已经是很有名的大人物了,拜伦似乎也是在这个岁数成名?但即便是拜伦也没有跨越两三个国家”

  在前一段时间,她们当然是跟那位对她们很是友好的天才人物有过一番信件上的往来,而越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们便越是感到不可思议,像这样的人物竟然真的存在并且真的出现在了她们的身边?

  或许是因为他给她们留下的印象太过强烈,总之在不知不觉间,她们这段时间在写自己的的时候,难免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增添了某种色彩,但这种影响是如此的隐晦,估计应该没人能发现这一点.

  就这样,三姐妹热热闹闹地讨论了一阵,可等她们重新平静下来的时间,一想到她们的诗集接下来可能受到的批评和冷遇,她们终究还是不由自主地担忧了起来,并且开始度日如年一般地期待着出版商将有关这部诗集的消息传达给她们。

  但在文学领域,新人的作品遇冷几乎就是必然的宿命,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背景也没有关系的新人来说就更是如此。

  而在这个年代,诗歌固然很受敬重,但它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小圈子和精英们的游戏,唯有格外出色的作品才有可能进入公众的视野里面。

  这种情况下,新人出版诗集引起不了任何关注实在再正常不过了,有名的评论家们也不会专门花时间为新人们的作品写评论。

  勃朗特三姐妹的诗集便是这样的命运,事实上,大部分评论家们在收到她们的诗集后几乎是看都不看,甚至还有人直接就把这本书当垃圾给清理掉了。

  毕竟以他们的身份,想找他们评论的诗人们数都数不过来,又哪来的时间去理会这种无名小卒?

  在这些人中,莫里斯便是将这种无名小卒寄过来的诗集当作垃圾清理的那种人。

  在这个年代,怀揣着文学梦渴望一举成名的有知识的年轻人简直不要太多,但大部分人往往连文学的边都摸不着就忙着找评论家评论了,要是每一个人都要理会那岂不是要把人累死?

  更何况莫里斯可没从这些人手里收到过一个子,听到过一句好听话,真当评论家们的评论是免费的?

  除非就是一些评论家们想要抢夺话语权、获得名声,便会试着挖掘一些新书、构建其它的话语体系。

  而莫里斯为了维持住自己目前的地位,自然是会密切关注评论界最近的动向,并且随时准备下场采取行动和开启争论,俗称撕逼,以此确保自己不会被文学界和公众遗忘。

  于是乎,当新的一天开启的时候,莫里斯便看起了最新一期的《雅典娜神庙》、《布莱克伍德杂志》、《文学公报》。

  像这类期刊无疑正是伦敦评论界的顶级期刊,想将自己的评论文章发在这上面,一般的评论家压根想都不要想。

  至于说最近这段时间什么样的评论文章最热门,那自然便是有关那部《血字的研究》的评论文章,可以说,无论是什么级别的杂志,无论他们是称赞还是贬低,它们都得刊登一下对这部的评价!

  毕竟这部都已经在伦敦引起了颇大的反响,再不刊登是不想要公众们的关注和订阅了吗?

  不过终究已经过去一阵子了,相关评论也不太会反复出现,于是就当莫里斯今天认为他已经看不到那个已经逐渐熟悉起来的俄国人的名字时,突然,他却是在一篇占据了重要版面的评论文章面前停了下来。

  这篇名为《沉默荒原上的呼声》的文章应该是在评论一部诗集:

  “.在这部小巧而寂静的诗集中,署名为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的三位作者,以罕见的内省与庄严的抒情笔调,向读者呈现出一片新的精神景观。

  与伦敦诗坛常见的柔弱抒情或感伤叙事不同,这三位诗人似乎来自远离都市喧嚣之地——他们的诗不求取悦,不事修饰,却以一种几近野性的真诚逼近生命”

  这是哪来的三个无名之辈?但怎么感觉又有点眼熟?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还是这篇文章的署名:米哈伊尔。

  莫里斯:“?”

  这个俄国人什么时候又转行当评论家了?

  难不成他还想在评论界也占据一席之地?

  太贪婪了吧?!

  而且他有什么资格一上来就将他的文章刊登在《文学公报》上?

  正常来说,米哈伊尔确实没有这个资格,毕竟他在评论家这一领域就是一个纯新人,但当他表示写了一篇评论并且想刊登在杂志上的时候,伦敦的不少杂志老板顿时就是灵机一动。

  姑且先不管他写的如何,以这个俄国人最近的名声,光是带有他名字的文章就已经能吸引到不少订户了!

  更何况有些评论杂志本身就会评价最近的新书,而且这个俄国人的评论文章写的竟然还真不错,将一部无人关注的诗集写的真有点吸引人了.

  如此一来,《文学公报》在一番竞争之下,也是终于将这篇评论收入囊中。

而这一期的销量似乎证明了这是个相当明智的选择  而说回莫里斯这边,他在愣愣地看完这篇文章后,先是忍不住痛斥几句文学界的黑暗,紧接着他突然灵光一闪,一下子就想起了他到底在什么地方见过这部诗集。

  这不就是我前些天让佣人当垃圾处理掉的那本诗集吗?!

  不行,我也要评论这部诗集!一个俄国人他懂什么叫英国诗歌吗?

  一念至此,感觉自己抓到了机会的莫里斯便赶忙将佣人叫了过来,在简单提了一下这本诗集后,莫里斯便赶忙说道:“你快再把这本诗集找回来吧。”

  早就不知道扔到哪里去的佣人:“?”

  “实在找不到就尽快给我买一本新的回来吧!”

  当莫里斯准备借着这件事抨击一下文学界的黑暗、质疑米哈伊尔对英语诗歌的理解水平并且顺带为自己捞点名声的时候,伦敦的不少评论家无疑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于是在某种莫名的默契下,对这部诗集的新的评论以及反驳、指斥米哈伊尔的评论的文章也开始不断出现。

  而如此一来,米哈伊尔的目的其实就已经达到了.

  正当这些声音开始传播和酝酿的时候,米哈伊尔一如既往地忙着搞自己的事业,而在闲暇的时候,为了娱乐一下以及了解这一时期英国的戏剧界,米哈伊尔那也是抽空走进了英国的剧院,然后几乎是每去一场,米哈伊尔都是带着一副难绷的表情从剧院里走出来的。

  没办法,在这一时期的英国,由于社会氛围以及其它很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英国文学常常成为道德教育和社会改良的手段。

  而且比起法国,英国人无疑是更加喜欢圆满、体面且道德的故事。

  俗称为包饺子结局。

  无论过程如何跌宕起伏,到了大结局的时候总归是要和和美美的包一次饺子的。

狄更斯的很多作品其实就有这样的倾向,就像他的《雾都孤儿》,换个角度来说其实就是:从小在孤儿院受难的幼儿竟是大笔遗产继承人!可他却被恶毒长子陷害,好在是得到贵人相助,然后这贵人竟是他素未谋面的姐姐!于是两人合力将反派送进监狱,最后得到了父亲的遗产并在别墅中快乐的生活了下去  换而言之,奥立弗前半本书还是可怜的孤儿,但是随着故事的逐步推进,读者便会发现奥立弗竟然遗落民间的富二代。

  只能说,英国文学对现实的批判力度是到后期才逐步加深的,十九世纪前期的时候那是真喜欢包饺子。

  当然,这其实也是下层民众们的一种心理补偿机制,虽然不够现实和文学,但确实是这一时期人民心中的好书。

  而后期的狄更斯确实是有在逐步进化,并非一味停留在道德说教,但道德教化这部分的内容还是让狄更斯在文学史上不会拥有太高的地位。

  除了以外,这一时期英国的戏剧界那也是在不停地包饺子。

  最为抽象的是,许多英国人虽然嘴上敬仰莎士比亚,但心底又嫌他“粗俗不体面”,毕竟莎士比亚的戏剧原作太长太悲且常常有一些荤话、粗话,对于维多利亚的道德标准和利益观念来说太“放肆”。

  于是英国人很早就开始了对莎士比亚的魔改。

  首先《李尔王》在1681年就被英国人改编成了包饺子版本,结局的时候李尔王和他的女儿不仅没有惨死,反而是父女团圆、反派受惩然后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这一版本直到19世纪中期时仍是主流。

  与此同理,《哈姆雷特》也被不少剧院改成了大团圆结局,并且凡是“淫秽、粗话”的对白都被删去,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更是成了一场纯洁、煽情的爱情团圆剧。

哦对,维多利亚时代也有政治正确,像是《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明明是个黑哥们,但是很多演员会演成“被晒得很黑的地中海人”,只能说多年以后,欧洲的白人们也是被这个回旋镖打中脑门,以至于白雪公主都得变成黑雪公主  最后就是这一时期已经有英国剧作家在试图推动恢复原剧演出,但是各种各样的包饺子版本依旧是这一时期的主流。

  对于米哈伊尔来说,他看到这样的剧相当难绷,以至于他都开始考虑要不要在离开英国之前,在英国上演一场比较爆的戏剧.

  值得一提的是,正因为英国人对于戏剧有着这样的偏好,并且他们认为巴黎舞台风格的作品过于放纵、道德上不体面,所以米哈伊尔费了不少劲才成功演出的《茶花女》并未顺利地进入英国,甚至说还被英国的观众们排斥。

  如果有人之后改编一个包饺子版本可能就真的能在英国试试水了。

  虽然英国人不太欢迎这部剧,但在伦敦的文化界,很多人都将米哈伊尔视为一名剧作家,毕竟米哈伊尔的剧可是已经火遍了巴黎,这不算剧作家那什么才算剧作家?

  这样一来,米哈伊尔其实自然而然地就进入到了狄更斯的作家、戏剧家圈子。

  狄更斯正是一位戏剧的狂热爱好者,甚至说狄更斯年轻的时候一度有成为戏剧演员的机会,他在这方面也确实很有天赋,但命运的机缘巧合最终还是将他推向了作家的位置。

  不过这并未影响狄更斯对于戏剧的爱好,他在自导自演剧目的同时,也会在有些时候下扮成自己笔下的人物来进行表演,他也很喜欢邀请朋友来读手稿、喝茶和演短剧。

  在今天的话,米哈伊尔正是收到了狄更斯的邀请并且正在去往他家的路上。

  在伦敦的这些日子,米哈伊尔当然是没少跟狄更斯往来,时间一长,米哈伊尔如今也是能作为客人被邀请过去参加参加伦敦文人们的私人聚会了。

  而对于狄更斯来说,虽然他隐隐约约感觉到了这位俄国年轻人有可能动摇他在英国的地位,但他实在是很喜欢这位年轻人的性格,尤其是他那面对批评毫不在意的态度,狄更斯是真的挺想学的.

  不过就在今天的话,在自己即将开始的私人聚会上,狄更斯却是发现了一些意外情况。

  简而言之,他的一些朋友们正在讨论这位年轻人最近的一些动向,而且似乎是偏向负面的消息:

  “我敢说,我们的英语诗歌,就连最认真的外国读者也难以完全理解,他又怎么敢评论一部诗集,还将自己的评论文章刊登在了《文学公报》上?”

  “要完全欣赏我们的诗意,得熟知我们的文学传承,我觉得他缺乏这方面的素养,评论文章写的非常一般。”

  “他对自己还是过于自信了,他对诗歌的理解可以征服法国人,但在英国可未必行得通。否则他为什么会对三个无名之辈的诗歌加以赞赏,而忽略了英国其他诗人呢?”

  简单听了听之后,狄更斯便搞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但让他有些吃惊的是,那位俄国年轻人什么时候又写起了评论?还是评论诗歌的评论。

  最主要的是,他为什么会评论三个没有名气的新人的作品?

  这在某种程度上真的会令有些诗人感到不快,毕竟不评价他们的诗歌而是赞赏新人是什么意思?

  我们不值得评论吗?

  如此一来,自然会有人质疑这位俄国青年的诗歌审美。

  眼见自己的一些熟人越说越激动,狄更斯终究还是开口提醒道:“米哈伊尔先生今天也会来我的家中做客,他似乎在文学界出现的不多,今天你们可以跟他好好交流交流。”

  正在说闲话的众人:“?”

  这你不早说!

  有些人只是惊讶,有人在犹豫了一下后却是有点尴尬的开口说道:“刚才我说的东西你们不要当真,只是稍稍开了几个玩笑.”

没见面的时候说说就得了,真要见面的话,总得跟那位前途无量的青年好好交流一番吧  正当众人反应不一的时候,不知何时,一道年轻的过分的身影已经一点一点的出现在了狄更斯家的客厅。

  当众人听到脚步声齐齐望过去之后,倒也用不着狄更斯介绍和这位青年自我介绍,在场的很多人几乎是一下子就猜到了这位青年的身份。

  而面对这位目前正在大闹英国文坛的俄国人,在场许多人一时之间也说不好该拿出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对方,但无论如何,当米哈伊尔客气且礼貌的跟在场众人一一打招呼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位客人那也是相当有礼貌的进行回应。

  等到这一环节结束之后,狄更斯眼见气氛还是有些尴尬,他便赶忙张罗起了一些缓和气氛的环节:

  “今天有几位先生将在这里念一念他们的新作,等下让我们欣赏他们作品的同时,也可以给他们提出一些建议。”

  狄更斯的这一建议本意是缓和气氛,但有那么几个人却是互相对视了一眼,似乎是在向别人询问着什么。

  而没过多久,他们其中便有人决定拿出自己最新的诗歌作品,准备听一听这位俄国人的评价然后再借此反驳一些东西,写上一些文章.

  于是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来到读手稿这一环节时,还不等那些蠢蠢欲动的人站起身来,米哈伊尔的声音却是率先响了起来:

  “尊敬的各位先生,我这里有一首英语诗歌,不知能否有机会念给各位听?”

  反客为主?

  而且虽然听说他的法语诗歌写的相当好,但他难道真的在英语诗歌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和才华?

  真这样的话那到底哪国的语言才是他的母语?!

  就在在场众人心思各异的时候,米哈伊尔跟众人打了招呼并且得到了首肯后也并未过多犹豫,而是很快就调整起了自己的状态。

  像报纸刊物上的一些争论,米哈伊尔当然是有所了解的,虽然他本人其实不怎么在意,但为了不因此影响到那三姐妹的诗集,也顺便为有些事情先做一下铺垫,总之在此时此刻,米哈伊尔怀着多少有些惆怅的心情,然后用最优雅、最纯正的英语念出了一首可能预示着什么的诗歌: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大熊猫文学    我在俄国当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