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三百零一章 国家的难题

  随机推荐:

  醉话是不能轻信的,尤其是陈平的醉话,就算是不是醉话,这人的话都不能轻信。

  信了陈平的话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冯劫觉得陈平的话只能信三分,再一想又觉得不对…最多信其中一分。

  新帝的第一年,关中人口增至八十万,关中依旧是人口最多,而中原各县的人口还未有太大的起色。

  关中之所以会有八十万人口,也是因为关中是皇帝脚下,这里有最好的夫子,最好书舍,而且每年的入仕考试都在关中。

  都说当今皇帝为回报当年丞相李斯的教导之恩,想要将丞相请来关中,皇帝想要他的老师养老。

  但丞相屡屡拒绝了,希望皇帝能够将心力都用在国事。

  这桩美谈已传遍了咸阳。

  人们都知道当今皇帝是丞相李斯教出来。

  有人觉得这与丞相李斯无关,当初受过丞相贬黜的官吏都觉得,皇帝之所以会如此,是因皇帝本就是个十分有孝心的人,是天下年轻人的榜样。

  周青臣很久没来咸阳城了,他是当初入秦的齐鲁博士之一。

  当年的泰山之行后,周青臣游历天下数年,再回咸阳却见咸阳已经换了一个皇帝。

  在咸阳城门前禀报了自己的身份,并且在将士们的领路下,周秦城来到了咸阳宫内,在章台宫内,拜见新帝。

  临近冬至,扶苏第一年皇帝生涯就要结束了,再看跪拜在地的周青臣,低声道:“不用跪拜行礼,起来吧。”

  周青臣缓缓站起身,目光看向这位年轻的皇帝,新帝穿着一身黑色的衣袍,未戴发冠,眉宇间带着锐意,就像是个年轻的嬴政。

  “臣听天下人所言,人们都说新帝贤明,有人心如此,臣为皇帝贺。”

  “朕才当了一年的皇帝,所做之事无非就是裁撤兵马,放将士们归乡而已,还为朕贺,你不脸红吗?”

  周青臣又道:“臣肺腑之言。”

  “不必说肺腑之言,朕也没想把你的心肝挖出来,对你的肺腑没兴趣。”

  “是…”

  周青臣愣是结巴了片刻。

  扶苏手中拿着一卷书正看着,身侧的暖炉还在烧着,又道:“至今,关中人口也才八十万人,其中壮年劳力最多四十万,但中原各郡县人口依旧凋零,哪怕朕裁撤了兵马,可依旧没有起色,这问题能解决吗?”

  周青臣沉默了。

  扶苏又道:“赋税的问题说了有十年了,中原各地赋税困重,又有大量荒地没有耕种,与之人口问题两害相加,有办法解吗?”

  周青臣又低下头。

  扶苏道:“关中人口确实鼎盛,但这都是从中原各地流动而来,关中与函谷关以东的发展天差地别,人口不均,发展不均,官吏不够用,六国旧地依旧凋零。”

  言至此处,章台宫的大殿又恢复了安静。

  “也不要说朕有多么贤明,我们实事求是地来看,这个国家还有这么多问题需要解决。”

  周青臣行礼道:“臣失言。”

  扶苏搁下手中的书卷,又道:“你游历天下,可有收获?”

  周青臣递上一卷书,又道:“臣去过南方,在臣看来南方并没有那么差。”

  田安将这卷书拿过,而后放在了皇帝的面前。

  周青臣的书依旧是竹简,这天下不管怎么变,还是有人依旧用竹简。

  周青臣就是这样的人,扶苏在桌案上推开竹简,仔细看着。

  这一次,他主要去的是南方。

  秦军南下之后,打开了五岭的隔绝,让南北有了交流。

  但这并不够,南北需要长期往来,就需要有道路,在周青臣的讲述中他发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做梅岭。

  梅岭山势险峻,听说是因那里种满了梅花树而闻名。

  周青臣所言的这条路通过梅岭,实则就是梅关古道。

  而后,在后面所写的内容中,还有另外一条路,直通湘江,这条路就是潇贺古道,在当年六国商客南来北往的过程中,南海的犀牛角与犀牛皮都是从那里运出来的。

  而现在这条路就在屠雎的手中,并且秦军占据了这条古道的各个要道口。

  扶苏不止一次想要将赵佗与屠雎找回来。

  但如今时机还未到,官吏对南方的渗透依旧不够。

  陈平总是会用人心中最低劣的本性去揣测别人,他的计谋可以用,但不能用太多次,否则就会坏了秦廷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生产与面貌。

  秦的官吏应该是务实且善于合作,实事求是的。

  扶苏希望秦的官吏都是如此,他们就算是不像丞相李斯那样,也应该像司马欣那样任劳任怨。

  扶苏的目光看着周青臣,不得不说他的想法很前卫,开发梅关与潇贺古道确实很值得。

  可远见且前卫的目光,不一定是适应当今的环境,东北还能开发呢,但你有多少人力物力?

  扶苏将这卷书收了起来,又道:“现在回来有什么打算吗?”

  “臣想留在关中,将这些年所见所闻写下来。”

  “去潼关的太学府吧。”

  “是。”

  扶苏吩咐道:“以前你是秦的博士,学识自然不用多说,先去太学府任职学士,往后你若还有另有打算,再与朕说。”

  “臣领命。”

  等周青臣走了之后,扶苏饮下一口茶水。

  偶尔有冷风从大殿一侧的窗户吹入,章台宫大殿内的编钟已很久没有敲响了,自皇帝登基以来,就再没有用编钟奏乐。

  扶苏回想着周青臣书上所写的话,南方有岭南盐年产五百万石,粮食亩产一石五。

  就算是在长沙郡,火耕水耨的种田亩产也就一石。

  周青臣离开章台宫的一个时辰后,扶苏也走到章台宫殿前,这片土地实在是太大了,有的地方富庶,也有的地方很贫瘠。

  但土地是最诚实的,种出的粮食也最实在的。

  南方盐与粮食也都是真实存在的,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瑰宝,这里的瑰宝会养育一代代人。

  即便是现在,扶苏也对将来充满底气。

  就算如今的国家还有很多问题,甚至很多问题是从周天子时期留存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即便是两千年的帝制王朝都解不开的矛盾,但这片土地上的瑰宝依旧会给人们底气。

  当冬至过去之后,大秦迎来了新帝二年。

  朝野还在休沐中,朝臣也没有前往章台宫廷议,人们依旧过着或匆忙,或闲适的生活。

  公子高回到了咸阳,皇帝让公子高任宗正,掌管秦宗室事宜。

  见过皇帝之后,公子高就去了雍城。

  送走了高,扶苏又想起了大爷爷,当年就是大爷爷教导自己如何行秦礼,如何行冠礼,以及如何当好一个秦公子。

  大雪依旧在关中飘着,扶苏走在咸阳的城墙上,身边跟着章邯与蒙恬。

  扶苏道:“这雪下得没完没了。”

  蒙恬道:“听闻今年又有不少人迁入漠南。”

  扶苏道:“如今有多少草原的孩子读百家典籍的。”

  蒙恬回道:“董翳说漠北漠南所有的牧民孩子都在读中原书籍。”

  扶苏有时觉得章邯这样的全才留在咸阳当个内史令确实可惜,他这样的人应该去边关,或者是去建设别的地方。

  章邯既是将才,也是一个善于建设的人。

  武威县与河西走廊的城关,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建设起来的。

  扶苏道:“章邯将军近来可还好?”

  闻言,章邯抱拳回禀道:“末将近来常看潼关的书籍。”

  扶苏道:“先前娄敬来文书了,说是近来西域人与河西走廊走动密切,他们想要的盐铁丝绸。”

  西域最稀缺的就是铁器与丝绸,尤其是大秦的长槊。

  但长槊在秦军也是昙花一现,只有少数秦军掌握,因为铸造太过困难,已停产了。

  即便是咸阳留存了不少铸造长槊的材料,也都囤积着。

  章邯道:“末将以为,他们想要的不只是铁与丝绸,他们想要铸造铁器的匠人。”

  扶苏又道:“太尉觉得呢?”

  蒙恬回道:“末将觉得可以卖给西域人,但这个买卖需要皇帝控制。”

  “嗯。”扶苏停下脚步,“太尉的意思是可以在西北建立一个集市,并且让西域人在我们的集市里买卖,得到的黄金也都是我们的。”

  蒙恬颔首。

  扶苏伸手扶着城墙道:“西域盛产黄金,的确令人心动啊。”

  直到走下城墙,皇帝对两位大将军的话没有给出肯定的答复,大抵是皇帝都觉得这两位将军的想法都不好。

  因皇帝还是公子时就常常主持国事,并且当初在长城烽燧下储藏粮食,帮助长城度过了几次粮食危机。

  去年,皇帝下令边关屯田,让丞相李斯的迁民戍边之策改进为了屯田之策,确确实实完成了当年丞相李斯的愿景,那就是要让大秦的粮食长在边境线上。

  而回过头来,再看太尉与大将军的说法,这两位大将军中,蒙恬有领兵之能,统兵之才。

  章邯有建设之才,亦善兵法。

  但两位大将军唯独缺少人心博弈的能力,并且在这方面的欠缺特别明显。

  这也难怪皇帝回宫时的那一脸失望。

  话又说回来,这能怪太尉与大将军吗?

  当年皇帝还是秦公子时就常说术业有专攻,这是秦律制度下秦人的精神面貌。

  人家是大将军,是带兵打仗的,能顺路做一些城池建设已很了不得了。

  倒是皇帝没有为难两位大将军与太尉。

  冬至过去了,皇帝依旧没有说要再立一个丞相,咸阳城人们的生活也与以前那样没有任何变化。

  高泉宫内,扶苏抱着女儿,看着女儿明亮的眼睛,道:“你知道我要将西域商路交给谁吗?”

  还未满一周岁的小公主,自然什么不懂,她看着皇帝手中的铃铛,伸手要去拿。

  见妻子走来,扶苏将孩子放入她怀中,而后才继续看文书。

  今年随着周青臣从南方回咸阳,也送来不少南方的文书。

  也是陈平让赵佗与屠雎都觉得,现在的秦廷完成了北伐战争,现在终于腾出手来处置内政了,而这个内政首当其冲,很有可能是他们这两位镇守南方的大将军,才会让他们的子嗣都去关中读书。

  看着南方的文书,屠雎发现了一种象郡的稻子,这种稻子能够亩产两石五。

  扶苏知道这种稻子,它叫做占城稻。

  新帝二年的二月,秦廷终于开始了廷议,群臣休息了两月半,回到了大殿内继续议论国事。

  皇帝没有再提及有关赋税的事,这样成了秦廷唯一的一件,或许会无疾而终的事。

  而今天的第一场廷议众人讨论的就是今年的入仕考试,关中的考试已经延续了八年,这是第四场了。

  每年都有给秦廷输送新人官吏,每年有上百人。

  扶苏坐在皇位上,听着群臣正在大殿内议论,有人说要降低标准,需要更多人的入仕,如今各地太缺官吏了,甚至一些偏远的地方,只有一位县令,连县丞都没有。

  也有人认为选择官吏一定要严格,现在放松了以后都要放松。

  秦廷依旧延续着以往的权力体系,这个体系就是皇帝始终有一票否决或者是拍板的权力。

  就算是他们吵得再凶,闹得再凶,最后也需要皇帝决定。

  廷议一直到了午时也没有什么结果。

  结束了廷议之后,扶苏就去了高泉宫用饭,用了午食就回到了章台宫继续处理国事。

  从去年到现在,皇帝一如既往,每天都会处理国事从不懈怠。

  扶苏又看到了萧何的文书,便在他的文书上迟疑了良久。

  今年官吏升迁的名册还未下来,而在萧何的文书中,说了今年的年初,楚地的江河两岸各地又遭了水灾,希望皇帝可以督促楚地各地的官吏能够兴修水利。

  并且萧何打算将郑国渠与白渠周边的县合并入渭北,并且将郑国渠与白渠统称郑白渠。

  即便是身在关中,萧何依旧心系楚地。

  二月的关中依旧是有寒风呼啸,雨水未来,这天气也没有转暖的趋势。

  这一天,偶有闲暇,扶苏带着一家人来北郊走动,又见到了萧何。

  郑国渠边,萧何说出了他对渭北的建设计划。

大熊猫文学    秦人的悠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