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克·杜宾的提议几乎已经是明示,也把华府的最后一个选项真正摆在了台面上。
通过一次热战,将主要竞争对手拉入泥潭,从而破坏其正常的经济活动,而美国得益于其地理优势,往往不会,或者极少直接受到战火波及,因此在概率上更有可能获益。
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策略,但在过去一直都还算有用。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华夏自从本世纪以年来的军力上升速度已经超出了常人所能想象的极限,早在两年前,美军就曾经在一次隔空对峙的过程中吃了大亏。
而最近几年,对方更是频频掏出诸如高超音速武器和第六代战斗机这样举世无双的武器装备。
即便因为历史原因导致其先进型号的存量相对不足,且远洋部署能力仍然存在缺陷,但至少在第一岛链附近,甚至整个西太平洋范围内,恐怕已经没有对手。
“这很可能点燃一场我们无法控制的战火。”阿什顿·卡特率先开口,“实际上,参联会已经进行过多轮兵棋推演,但即便在我们向盟友提供支援的前提下,结果…也还是不太乐观。”
卡特不知道的是,这个所谓“不太乐观”的结果,都是在兵棋设定中开了后门才得到的。、
但杜宾却摇了摇头。
“阿什顿,结果并不是唯一考量。”他双手按在桌面上,带着颇为明显的进攻性,“关键在于破坏华夏的经济运行环境,因此我们无需派兵,至少无需公开派兵下场,只需要提供必要的援助即可…”
“而且,退一步讲。”杜宾靠回椅背,身上凌厉的气势也瞬间消失,恢复了之前那个人畜无害的小老头形象,“就算没有成功,结果也不会比什么都不做更坏…”
眼看卡特眼神闪烁,似有松动。
然而此时,奥观海却突然抬断二人,并用一种刻意显得疲惫而公允的语调插了进来:
“迪克,阿什顿的谨慎也绝非毫无道理…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文职决策机构,具体的军事行动风险和可行性评估,还是要让军人们权衡一下…今天的讨论信息量很大,我们也需要时间消化,会议到此为止。”
他几乎是毫无征兆地宣布了散会。
回到椭圆办公室之后,一直沉默如影的幕僚长皮特·劳斯才开口:
“阁下,杜宾议员的想法虽然激进,但…逻辑上并非全无道理,混乱本身就是一种武器。”
奥观海将自己重重摔进宽大的办公椅:
“不是‘有点道理’,而是‘很有道理’…实际上,从几年前开始,那些暗桩、那些备用计划、那些见不得光的联络渠道,就已经在铺了。”
劳斯惊讶地挑眉:
“那刚才为什么…”
奥观海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在沉默许久之后,发出了一声长长的、仿佛泄尽所有气力的叹息:
“因为我现在只想安安稳稳地退休…”
“还是让象党的人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吧…”
就在华府权力核心为是否点燃战火而争论不休、算计推诿之时,华夏方面却半点都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坚定且持续地朝着那个愈发清晰的目标前进。
秋去冬来。
辽东半岛,锦西造船厂。
一个厚重的运输箱刚刚被送进隔离严密的三号装配车间。
被厚重屏蔽墙隔开的指挥室内,XS1空间核反应堆的总装指挥员陈超正穿着厚重的铅橡胶抗辐射屏蔽服,站在布满屏幕的中央控制台前,紧盯着几个不同角度的监控画面。
画面中央是XS1空间核反应堆那闪烁着金属冷光的堆芯本体——
一个直径约三米、高度2.5米左右的精密圆柱体,表面布满了蜂窝状的精密孔位,像一块等待镶嵌宝石的基座。
“一号吊臂,姿态微调,左偏0.3度。”
陈超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系统,在狭小的操作隔间内响起。
就像是过去二十年里的每一次任务一样。
但只有他本人才知道,自己心脏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强度跳动。
随着陈超的指令,两名同样“全副武装”的操作工程师,精准地操控着高精度机械臂。
其中一支机械臂末端,巨大的吊钩正牢牢固定着一根细长的暗灰色圆柱体。
它通体包裹着致密的钨合金外壳,在强光照射下反射出冷硬、沉重、令人心悸的幽暗光泽。
这就是XS1的心脏燃料——蜂窝状高浓度氮化铀燃料棒。
“吸盘压力确认正常,无滑移风险。”二号操作员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收到。开始对接1号孔位。”陈超深吸一口气,屏蔽服头盔内的湿闷空气让他有些窒息,“速度降至每分钟五厘米。激光定位仪持续校准。”
监控画面上,那根象征着毁灭与能量之源的钨合金圆柱体,在机械臂极其缓慢、极其稳定的牵引下,如同外科手术中探入胸腔的精密器械,一点点靠近堆芯本体上那个与之完全匹配的孔位。
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陈超甚至能听到自己血液冲击耳膜的声音。
与地面或船用堆不同,XS1采用了高度集成的堆芯燃料一体化设计,无法像常见的地面或船用反应堆那样先造堆体和辅助设施,等到启动之前再向其中添加核燃料,反而更接近核潜艇反应堆的生产流程,也就是在部署核装置之前就要把燃料棒先放进去。
这也是“信标”计划选择在锦西造船厂,而非空间技术研究院529厂生产XS1的原因。
但对于造了大半辈子核潜艇的陈超来说,还是难免会有一种“航天设施要更加精密、高大上”的感觉。
这让他难免担心因为自己的操作失误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距离接触点,十厘米…五厘米…三厘米…”
一号操作员低声报数,每一个数字都敲在控制室内所有人的心上。
“接触!”二号操作员的声音陡然拔高了一瞬,随即又强行压下,“接触确认!缓冲机构生效,压力反馈正常!”
画面中,钨合金燃料棒光滑的顶端,终于稳稳地、几乎没有丝毫晃动地抵在了堆芯孔位的入口。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
陈超屏住呼吸死死盯着高倍率摄像头传回的对接面特写——严丝合缝,完美无缺。
“好!保持姿态!”陈超的声音终于带上了一丝如释重负的轻颤,“惰性气体保护焊接准备!机械臂A7就位!”
几乎在话音落下的瞬间,另一支早已在旁待命的特种机械臂无声地滑行到位。
它的末端安装着一组结构复杂的焊接设备。
在惰性氩气瞬间充满对接缝隙的微小空间后,接头精准地压在钨合金包壳与堆芯孔口边缘的预设焊点上。
一道极其细微的蓝色电弧瞬间亮起,随即熄灭。
没有火花四溅,没有烟雾升腾,只有最精密的瞬时熔合。
然后,是下一次亮起和熄灭。
这是将燃料单元与堆芯永久固化为一个整体的关键步骤,要求焊接强度极高、热影响区极小、且必须保证绝对的气密性,以杜绝任何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可能,哪怕是在极端太空环境下。
焊接过程持续了约十分钟。
控制室主屏幕最上方,代表着1号燃料棒安装状态的标识,终于由红转绿。
紧接着“01–就绪”的字样清晰显现。
“一号燃料棒,安装完成!焊接质量一次合格!”
陈超的声音透过通讯器,清晰地传递到装配车间每一个角落,也回荡在通过加密线路连接的、远在京城航天控制中心的一个特殊监控室内。
他缓缓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憋在胸中许久的浊气,这才感觉到后背的冰凉汗意。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成功踏出。
但望着堆芯本体上那密密麻麻、如同蜂巢般排列的剩余孔位,陈超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