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1698章 问天之路

  事实证明,终究还是没有人敢在华夏的海岸线旁铤而走险。

  远望22号的整个运输行程一帆风顺,无惊无险。

  一星期后。

  远望22号航天运输船庞大的身躯在隆冬的晨辉中缓缓停稳,船身与码头防撞桩接触发出沉闷的轻响。

  与以往满载精密设备的繁忙景象截然不同,此刻,它宽阔的甲板上,仅有一个孤零零的白色集装箱,显得格外孤独而肃穆。

  几乎在远望22号靠泊的同时,一辆经过特殊防辐射改装的TA4410重型运输车,沿着码头后方专用的、铺设了减震材料的运输道路,平稳地驶向岸边。

  车辆庞大的身躯在晨光下拉出长长的影子,最终精准地停泊在一处用醒目白色标线框定的区域内。

  驾驶员身穿轻便型防护服,透过特制的观察窗,目光紧盯着左手边的运输船。

  指挥塔顶端,现场系统指挥员于金伟一手举着高倍望远镜,视线在远望22号甲板的白色集装箱、TA4410运输车的停放位置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反复扫视,另一只手则按在控制台的多路监控画面上,放大、比对每一个细节。

  几分钟后,他放下望远镜,拿起对讲机:“指挥中心,现场报告。远望22号泊位精准,TA4410车辆就位精准,码头环境符合安全规范,无异常干扰。请求授权进行XS1模块转运吊装。”

  “指挥中心收到,授权执行。”无线电里传来沉稳的确认。

  “远望22号,07号车,开始执行吊装作业。”于金伟在另外一个现场频道中下达指令。

  “远望22号收到,吊装程序启动。”

  “07号收到,托架锁止机构准备就绪。”

  船长李英俊和运输车驾驶员的声音先后传来。

  远望22号甲板上,粗壮的船用起重机发出低沉的嗡鸣,巨大的吊钩平稳降下,准确地扣住白色集装箱顶部的四个重型吊环。

  轻微的金属摩擦声后,锁扣“咔哒”一声咬合。

  随着起重机操作员的精准操控,白色集装箱被稳稳地从甲板上吊起,悬停在半空中。

  短暂的调整姿态过后集装箱连同吊钩开始向岸边的运输车缓缓平移。

  岸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移动的白色方块上,于金伟则用监控画面同步追踪着集装箱的轨迹。

  在一阵轻微的晃动之后,集装箱最终悬停在运输车平板托架的正上方。

  紧接着吊钩开始缓缓下降。

  “哐当…”一声沉闷但稳固的接触声响起。

  集装箱的底座与运输车特制的防震、防滑托架完美契合。

  从车辆底盘被压下去的深度来看,这次的集装箱似乎比以往的稍轻一些。

  “托架承重确认,缓冲垫压缩正常!”驾驶员迅速报告。

  “目视确认,集装箱落位稳固!”于金伟的声音紧随其后,“启动货舱锁止程序!”

  一阵液压驱动的“滋滋”声响起,运输车货舱两侧和前后共八组粗壮的液压锁销同时弹出,牢牢固定住了集装箱的底座边缘。

  “锁止到位!确认无误!”驾驶员的声音带着完成关键步骤后的肯定。

  “指挥中心07号报告,XS1模块固定完成,请求启运。”于金伟汇报道。

  “同意启运。按预定路线,保持安全车速,注意实时监控。”

  “明白!”

  柴油发动机爆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咆哮,庞大的TA4410运输车缓缓启动。

  总长度超过50米的钢铁巨兽,以严格控制的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平稳驶离码头,随后开上横跨海湾的清澜大桥。

  阳光透过桥索,在白色的集装箱上投下流动的光斑。

  近两小时后,07号穿越重重警戒线,驶入文昌航天发射场巨大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VAB)。

  高耸的穹顶下,照明灯将厂房内部照得亮如白昼。

  此刻,整场大戏的另一个主角已然就位——

  长征五号C遥一运载火箭的箭体已巍然矗立在巨大的组装平台上,四个粗壮的助推级呈十字对称分布,托举起中央更为粗壮的芯一级。

  雪白的箭体在灯光照射下反射出冷峻有力的光芒,显得压迫感十足。

  只不过,原本应该呈现锥筒状的箭体顶端此刻却显得异常“空旷”,左右两瓣巨大的整流罩安静地平放在侧方的专用支架上,显然还在等待着即将托举上天的载荷到位。

  两小时后,白色集装箱被一座航吊稳稳放在距离火箭不远处的水平支架上。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挑战。

  十二名身穿防护服的吊装操作人员旋即进场。

  对于身经百战的他们而言,垂直装配火箭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任务,但处理涉核装置绝对是头一遭。

  因此,尽管都已经接受过相关培训和训练,而且XS1的双层外壳本身也能提供很强的屏蔽能力,但众人还是表现的稍微有些紧张。

  每一步操作都关乎重大,容不得丝毫差错。

  操作组长付鹏率先靠近被航吊悬停的集装箱。

  他手中握着一台高灵敏度辐射监测仪,仪器顶端的小屏幕发出幽幽的绿光。

  他仔细地将探头靠近集装箱的外壁,尤其是接缝和门锁处,缓缓移动。

  仪器的读数稳定在一个极低的背景值水平,远低于安全阈值。

  “辐射水平正常,安全。”付鹏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频道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也传到了指挥室。

  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按预案,开启集装箱。”付鹏下令。

  两名操作员上前,使用专用工具,动作精准而迅速地解开了集装箱侧面和顶部的锁扣。

  厚重的箱门被缓缓拉开。XS1空间核反应堆的庐山真面目展现在众人眼前。

  付鹏再次举起辐射监测仪,靠近XS1的外壳。

  读数比刚才略微升高了一些,但依然稳稳地停留在绿色的安全区域内。

  XS1的外壳总共有内外两层,外层的屏蔽效应极强,用于保护地面工作人员和设备,但在发射升空之后就会和火箭整流罩一样被择机抛掉,以免影响到反应堆正常接收来自宇宙空间的中子射线。

  而内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天器外壳。

  “屏蔽效果良好,工作区辐射水平安全可控。”付鹏的声音明显轻松了不少,“各号注意,工作梯就位!吊具调整至垂直姿态,准备吊装XS1本体!”

  随着指令,环绕箭体平台的几组大型液压工作平台开始移动、升降,为吊装操作腾出空间并提供支撑点。

  巨大的厂房航吊也同步微调,将吊钩下方特制的四爪吊具精确地移动至XS1圆柱体正上方。

  付鹏和另外三名核心操作员分别登上工作平台,靠近XS1。

  吊具的四根高强度吊索末端,是特制的自锁吊钩。

  四人需要手动将吊钩精确地挂入XS1外壳顶部四个经过特殊强化的吊装耳座上。

  “1号吊钩,就位,锁紧确认!”

  “2号吊钩,就位,锁紧确认!”

  “3号吊钩,就位,锁紧确认!”

  “4号吊钩,就位,锁紧确认!”

  四声清晰的报告声依次响起。

  付鹏作为组长,亲自检查了最后一个吊钩的锁紧状态,并再次核对了吊索的张力均衡显示。

  “各号注意,火箭水平起吊!初速提升,保持平稳!”付鹏下达了核心指令。

  在电机的嗡嗡声中,四根吊索缓缓绷直、受力。

  重达数吨的XS1模块开始极其缓慢而平稳地脱离集装箱的底座托架。

  整个厂房鸦雀无声,只有吊装设备的运行声和操作员们凝重的呼吸声。

  监控室内,所有目光都紧盯着各个角度的摄像头画面和传感器数据。

  吊升过程异常缓慢,如履薄冰。

  当XS1被提升到足够高度,确保底部与集装箱、工作平台有充分的安全距离后,航吊开始进行关键的姿态转换——从水平吊运状态,缓缓转变为垂直吊运状态。

  这个过程中,吊具内部的精密液压平衡系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庞大的圆柱体在姿态变化中保持绝对的稳定,没有一丝一毫的晃动或偏转。

  最终,雪白的XS1圆柱体被稳稳地悬吊在垂直状态,其底部的对接环接口,正对着火箭芯二级顶端的载荷适配器平台。

  同时也是上面级的安装底座。

  “姿态转换完成,垂直稳定。开始与火箭对接。”

  航吊操控员全神贯注,以毫米级的精度,操控着XS1缓缓下降。

  芯二级顶端的适配器平台上,同样分布着精密的导向销和电液驱动的锁紧机构。

  “十厘米…五厘米…接触!”

  负责观察对接间隙的操作员紧盯着激光测距仪和视频画面。

  轻微的、沉闷的金属接触声通过平台结构隐约传来。

  “导向销入位正常!”

  “初步姿态校准完成,偏差值在允许范围内!”

  一阵更清晰、更有力的液压驱动声响起。

  适配器平台上的多组重型锁爪从四周同时伸出,牢牢地咬住了XS1底部的对接环。

  “锁紧到位!载荷接口电气信号连接正常!”

  平台工程师的报告声中,带上一丝激动。

  直到此刻,指挥室和现场才隐隐响起一片压抑的呼气声。

  最危险、最精密的一步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相对“常规”的步骤了。

  但同样要求极高。

  “好!保持状态,准备安装整流罩!”付鹏的声音也透出如释重负。

  巨大的厂房航吊再次动作,将早已准备就绪的两瓣整流罩先后吊起,从左右两侧缓缓合拢,最终在XS1的上方严丝合缝地对接到一起。

  专用的爆炸螺栓和密封圈确保其在飞行中的可靠性与气密性。

  当最后一颗关键螺栓被液压扳手拧紧到位,宣告整流罩安装完成时,长征五号C遥一运载火箭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它比以往任何一枚长五都更显厚重与雄壮——

  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尺寸确实更大,更因为其顶端承载的,是人类迈向深空家园的第一步基石。

  付鹏仰起头,望着眼前这高达数十米的宏伟造物。

  冰冷的钢铁与复合材料在灯光下泛着光泽,整流罩上喷涂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

  他深吸了一口经过多重过滤之后有些怪味的空气,低头在手中的检查表上,郑重记录下此刻的精确时间:

  2016年1月21日,11时43分。

  随后,才拿起无线电:

  “指挥中心,总装现场报告。长征五号C遥一运载火箭总装工作全部完成,任务载荷及整流罩安装到位,状态确认良好,火箭已具备垂直转运至发射塔架的条件。”

  汇报完毕,他几乎是习惯性地地回头,目光穿过巨大的厂房大门,望向那条笔直延伸、通往数公里外发射塔架的专用转运轨道。

  在华夏的每一座航天发射场,这条路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

  问天路。

  正午的阳光正洒在那条路上,仿佛铺就了一条通向宇宙的金光大道。

  而不久之后这枚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火箭,就将沿着这条路,走向它最终的舞台,去点燃人类深空探索的新纪元。

大熊猫文学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