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广袤无垠的宇宙中。
一架通体银白色的航天飞机,正缓缓的行驶在一片金色的海洋中。
寂静无声的电磁波偶在浩瀚的宇宙中传播,通过提前布置的数颗信号增强中继卫星与一点五亿公里之外的地面指挥中心进行着长达数分钟延迟的交流。
“呼叫地面指挥中心,这里是‘夸父号’,我们即将抵达‘逐日点’。”
通过耳麦汇报了一句,夸父号航天飞机的驾驶舱内,通过特殊拍摄装置传递回来的画面,担任队长负责执行运送量子引力模拟激发设备任务的景海鹏看向了窗外的世界。
经过特殊改造的夸父号是全封闭式的航天飞机,没有驾驶窗,也没有舷窗,机身外包裹着厚厚一层隔热材料与防护装甲。
而驾驶舱内观察外面的情况全依赖部署在外部特殊改造的多个拍摄装备。
透过拍摄装置传递回来的画面,可以清楚看到舷窗之外的世界不再是一片漆黑。
而太阳也不再是天空中熟悉的光盘,而是一个填满整个视野、甚至超越视野的、沸腾着的金色海洋。
隔着数百万公里的遥远距离,它依旧巨大到令人窒息,占据了他所能看到的宇宙的全部背景。
即使有最先进的滤光系统,中心区域也是一片令人目眩的、纯白炽热的光之深渊。
此时此刻,航天飞机仿佛是一粒尘埃,正坠入一个无边无际、永恒燃烧的金色熔炉中。
视线避开最核心的眩光,他的目光聚焦在太阳表面光球层上。
那在地球上看上去光滑的球面,此刻正在剧烈翻腾着永不停息的金色“米粒组织”海洋。
那每一个“米粒”都比地球上的大陆还要庞大,是炽热等离子体从内部翻涌上来的对流气泡顶部。
它们不断形成、上升、扩散、冷却下沉,边缘相对较暗,整个表面如同沸腾的金色油锅,充满了狂暴的能量。
驾驶舱内,记录防护装甲的温度测量仪正实时将数据传递回来,就在他们靠近本次任务的目标‘逐日点’位前,特殊改造的防护装甲温度已经飙升到了一千二百多摄氏度,而且随着他们的靠近还在迅速升高。
虽然防护系统隔绝了致命高温,但景浩鹏仍然能够“感觉”到外面那难以想象的、能将一切瞬间气化的热量。
那是离子体海洋的沸腾和磁场的剧烈活动,但这一切在真空中是绝对寂静的。
这种视觉上的狂暴与听觉上的死寂形成诡异而令人窒息的对比。
他可以想象到,一旦航天飞机的防护系统和温控装置失效,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下场。
或许会直接变成一堆漆黑的焦炭?
这是人类第一次航行到距离如此近的距离上,已经超越了2018年发射升空的“帕克”探测器距离太阳最近的610万公里。
而他们的目标则是距离太阳表面450万公里的‘逐日点’。
在那里,他们将投放下量子引力模拟激发设备,并短暂的停留半个小时的时间,收集数据和相关的残害。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们还会再针对太阳采集一些恒星数据。
毕竟这可是打破历史记录的超近距离观测太阳表面任务,如果不多采集一些数据,下次可没那么容易来了。
即便是夸父号航天飞机是经过特殊化改造的,甚至为了稳定航天飞机内部的温度,还拆掉了大量的科研设备,更换上了全新的散热系统。
但理论上来说,它也仅仅能够执行一次超近距离的观测任务。
等回去后,如果要再执行类似的任务的话,外部的防护装置和隔热系统需要重新更换。
而需要更换的整套设备算上来,价值超过了三个亿!
是的,在如今已经流水线化生产航天飞机的基础上,光是夸父号的外部的防护装置和隔热系统就接近了一架航天飞机的制造费用。
不仅如此,为了这次的任务,他们还提前安排其他的航天飞机在太阳与地球之间部署了数颗信号增强中继卫星。
虽然说这次夸父号执行任务的坐标并不在太阳背后,但由于距离太阳仅仅只有不到五百万公里,太阳风、磁场暴动都会极大的干扰他们与地球总部的通讯。
驾驶舱内,在等待了十多分钟后,来自地球指挥中心的通讯信号总算是传递回来了。
“地球指挥中心收到,请自行判断任务执行可行度,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可放弃执行任务,以安全为主!”
耳麦中,遥远的声音传来。
景海鹏沉着的回复了一句‘收到’后,转头看向驾驶位置上的刘杨,下达指令开口道:“汇报航天飞机的情况!”
“当前距离逐日点距离19.8万公里,外层防护装甲温度1376℃,隔热层状态良好,散热系统负荷28.76,航天工质剩余65.98,氘燃料剩余45.77”
“航天飞机各项指标符合继续执行任务的标准!”
一系列的指标数据很快从刘杨的口中汇报而出,主驾驶位上,景海鹏点了点头,深吸了口气。
“刘洋,准备转移轨道,进入‘逐日点’!”
“李聪,检查量子引力激发设备与投放程序!”
“收到!”
“收到!”
坐在驾驶位上,刘杨伸手拉动了右手侧的操纵杆,并按下了锁定‘追日点’的按钮。他们该出发了。
而另一边,货舱中,另一位航天员李聪也在同样有条不紊的做着投放工作前最后的检查工作。
20万公里的距离听上去很遥远,都快有地月距离的一半了。
但对于正环绕着太阳进行超高速飞行的夸父号来说,仅仅只需要不到十分的时间就能抵达,还不够他们和地球总部通话一次的。
这也意味着夸父号航天飞机的时速高达120万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达到了光速的千分之一。
尽管如此高的速度是借助了飞跃金星时的引力加速达到的,但这毫无疑问是打破了航天历史记录的超高速度。
而之所以将飞行速度拉升到这么高,是因为需要借助速度产生的离心力来对抗太阳的引力。
否则夸父号将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直接跌入那一片金黄的聚变火海中。
在自动导航装置的辅助下,刘杨驾驶着航天飞机朝着逐日点飞去。
按照任务要求,在即将抵达逐日点的时刻,景海鹏深吸了口气,重新下达了指令。
“伸出大功率微波导航天线、准备释放空间校准装置、准备投放量子引力模拟激发设备.”
一系列的指令从他的口中下达而出,不仅仅是刘洋和李聪在忙碌,他自己也迅速行动了起来,操控着航天器上的设备将回收机械臂释放了出去,准备在任务完成后对量子引力模拟激发设备的残骸进行回收。
相对比遥远在木星轨道那边接收信号的团队,他们这边的任务更加的危险,也更考验团队的配合度和时机。
在超过百万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下,如果不能够一次成功投放相关的设备完成任务,他们很快就会飞过‘逐日点’。
而如果一旦错过了,他们就必须多环绕太阳一周或者是离开太阳轨道重新进入,以重新修正飞行轨道再入‘逐日点’。
当然,如果他们错过了,这中间的时间也不会浪费。
和前往木星执行接收任务的小队一样,来太阳轨道执行任务的航天飞机同样有三架。
如果夸父号错过了第一轮的投放任务,那么后续的第二架航天飞机将会根据夸父号完成的任务程度进行后续的调整。
三架航天飞机,五组量子引力激发设备,至少要保证有一组设备能够顺利进行实验。
抵达逐日点的时刻并不漫长,但对于夸父号航天飞机上的三人来说,却仿佛像是过去了一个世纪那般。
终于,当‘投放成功’四个字出现在屏幕上的一瞬间,绷紧神经的景海鹏、刘杨和李聪三人不约而同地松口气,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
“成功了!第一阶段任务完成!”
驾驶舱中,刘杨攥紧了拳头脸上带着兴奋和笑容的神色用力挥舞了一下。
“厉害哦!”
“干得漂亮!”
“不愧是队长!”
三架航天飞机组成的内部通讯小队中,当刘杨的声音出现的一刻,恭喜和祝贺的声音在沉默着快速的响起。
很显然,关注着这次任务的并不仅仅是景浩鹏三人,还有另外两架航天飞机上的成员。
当然,遥远在1.5亿公里之外的地球总指挥中心同样在关注着他们。
只不过他们要收到这份消息,还需要等待几分钟的时间才能分享这份喜悦!
当进行超光速航行任务的实验设备投放出去后,剩下的工作虽然同样艰难,但至少已经可以松口气了。
坐在主驾驶位上,操控着夸父号的刘杨和景海鹏开始利用航天飞机内的探测设备采集了一些几乎‘近在咫尺’的太阳数据与信息。
他们能够在450万公里的超近距离停留的时间不多,仅仅只有半个小时左右。
而执行采集太阳数据的时间则更少,只有已经投放出去的‘量子引力模拟激发设备’自动调整轨道、方向的十几分钟时间。
等外面的实验设备准备就绪后,他们就需要放弃采集太阳数据,进而开始捕集实验数据以及回收残骸了。
任务时间很紧急,而更紧急的是已经投放出去了的‘量子引力模拟激发设备’。
在距离太阳表面近在咫尺的‘逐日点’,量子引力模拟激发设备能够生存的时间不多。
尽管设计人员考虑了高温带来影响,不远处的太阳也随时都可能爆发出一场猛烈的恒星风摧毁这些实验设备中的电子设备和电路,进而导致设备失灵,无法正常进行实验。
总之,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仅仅只有半个小时就需要搞定一切。
十几分钟的时间并不漫长,驾驶舱中,智能AI的声音忽然响起。
“量子引力模拟激发设备准备就绪!”
“空间校准装置对接完成,时空坐标同步中!”
“时空坐标同步完成,一分钟后正式启动实验!”
一道道的汇报声在驾驶室中响起,这是外面的实验设备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轨道调整和空间校准步骤。
而几乎就在话音落下的同时,驾驶舱中,景海鹏快速的站起身,伸手在的驾驶台上方的一颗红色按钮上按了一下。
“引力波探测设备准备就绪!数据采集中!”
“拍摄装置准备就绪。”
“近距红外仪设备数据捕集中。”
除了回收量子引力模拟设备的残骸外,他们还需要完整的收集实验的全过程所有的画面以及一切可以采集的数据,比如引力波动、红外辐射信号等等。
虽然这些数据并不能直接给出实验是否成功的答案,但却可以提供整个实验到底是在哪一步出现的问题,可以优化后续的研究和验证实验方案。
与此同时,远在一点五亿公里之外的CRHPC机构星城总部的地面指挥中心。
站在总指挥室内的徐川,看了一眼面前直径3米3米的超大落地屏幕。
上午9点43分!
距离夸父号航天飞机上携带的量子引力模拟激发设备正式开启实验,还有两分钟的时间。
上午9点45进行第一轮的超光速验证实验,这是众多物理学家借助超算中心对整个太阳系进行完整的推算后得出的最佳时间。
而现在,只差两分钟了。
站在所有人的前面,看着面前的落地大屏幕上反馈回来的画面和数据,徐川只感觉自己的心脏在怦怦直跳,浑身的血液仿佛都被加热了一般,带动着肌肉在不停的亢奋和战栗着。
尽管在此之前无论是位于太阳的激发小组还是位于木星的接收小组传递回来的消息都表明他们的工作进展的相当顺利。
但不到最终一刻,谁也不知道实验的结果会如何。
只是,他现在除了等待,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了。
毕竟隔着上亿公里,乃至数亿公里的遥远距离进行微操指挥工作,以现在的通讯技术来说还不如直接宣布实验失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