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军,兵临城下。
燕云边军终于在最合适的时候赶到了汴京。
慌乱的人群里,赵孝骞却悠悠呼出一口气,久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那是对局势完全掌控的自信微笑。
更聪明的人是章惇,他在合适的时候,做出了合适的举动。
朝臣们慌乱之时,章惇果断站出来,用一句谎言安抚了群臣的心。
太后,政事堂,枢密院合议后调遣边军入京。
这个理由很正当,令群臣无话可说的是,它具有合法性。
先帝已逝,新君未立,那么太后,政事堂和枢密院确实有权调兵。
接下来,调兵的理由呢?
群臣的目光都集中在章惇身上,他们需要知道答案。
调兵是合法的,但理由也必须正当,否则便是乱命。大宋对兵权尤为敏感,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谁敢胡乱调兵谁就要承担责任,太后和宰相也不例外。
迎着群臣各异的眼神,章惇神情镇定,缓缓道:“诸公勿慌,太后与老夫密议调兵,正是因为赵佶谋害冲献太子一事。”
“先帝唯一的皇子竟被贼人所害,此案水落石出却是在先帝驾崩,新君确立为端王之后,皇城司多方查缉,数日前才掌握了所有的证据,那时端王已立,木已成舟…”
随即章惇的语气突然严厉起来:“但是!我大宋的帝王岂能由这个杀害先帝皇子的凶手篡取?此贼若是即位,我大宋朝野内外将是何等不堪的面目?”
“潜邸王爵之时,尚如此胆大包天,谋害储君,若是成了帝王,天下苍生焉能幸免?大宋社稷怎会安宁?祖宗百年基业,必被此贼败坏。”
“老夫蒙先帝皇恩,任为宰相,自当担负社稷兴亡之责,纵是拼却性命,也万万不能任由此贼得逞,窃取皇位,安享富贵!”
“故而,老夫密见太后,当面禀奏此事,太后深感震怒,遂与老夫合计,由政事堂和枢密院开具调兵公文,太后用印,于数日前秘密调遣燕云十万兵马,入京勤王事,为无辜夭折的小皇子报仇,以正天下视听!”
章惇大义凛然,在大殿内傲然而立,环视群臣缓缓道:“此事重大,事不可泄,故而太后与老夫只能机密行事,诸公若有疑问者,可当殿站出来质疑,老夫知无不言。”
此言一出,殿内群臣一时竟无人出声。
章惇的理由实在太正当了,就算他的政敌此刻要挑刺,也挑不出任何不对,毕竟赵佶的罪名已被实锤了,调兵还有太后参与,那么太后与宰相秘密调遣燕云兵马有何不对?
完全合理合法啊,章惇不仅没错,反而有功于社稷。
他推翻了一个即将篡位的杀人凶手,为大宋的未来免了一场大灾,避免了一个暴君统治大宋的惨痛结局,摇摇欲坠的大厦被章惇扶稳了。
人群里的赵孝骞更是叹为观止,章惇这老货,果真是一只老狐狸,不仅在自己这方的阵营站得稳稳的,而且还往自己的脸上贴金,毫不客气地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给他在朝堂再次增加了威信。
这大约是章惇琢磨着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将来赵孝骞即位,就算想换掉他这个宰相,凭着今日章惇力挽狂澜的表现,以及在朝堂上的威信,赵孝骞怕是都不好意思换人。
唯一的漏洞,是枢密院也参与了调兵,可好巧不巧的是,曾布恰好没在场,群臣根本无法对证。
国无天子,太后,政事堂和枢密院三方共同合议调兵,没毛病。
章惇说完后,太后立马识趣地接道:“不错,调燕云兵马入京,正是本宫与章相公合议,调兵文书也是本宫用了印的,当时赵佶已事发,本宫与章相公为免打草惊蛇,不得不秘密调兵。”
“诸公若有非议,可当面提出,本宫与章相公愿承担罪责。”
非议?
没人敢有非议,太后和章惇本身已站在道德的高点上,群臣此刻对他们都只能仰视,那座道德的高地被占领了,谁还敢有异议?
非议太后和章惇调兵的决定,就是站在赵佶这个杀人凶手这边,群臣再蠢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一场原本激起惊涛骇浪的私自调兵行动,在太后和章惇的配合下,居然就这样合理合法地被群臣接受了。
也就是说,燕云大军兵临汴京城下,已经具有了合法性,不会再引起臣民的恐慌。
赵孝骞松了口气,朝章惇投去赞许的目光。
这老货还是有点东西的,关键时刻靠得住,客观来说,他今日确实立了一大功,这个功已经成为他日后继续执宰朝堂的资历。
殿内无人质疑调兵,事情本应就这样通过了,但唯独还有一人大吼起来。
“不!你们这是谋反!公然谋朕的反,太后,章惇,还有赵孝骞,这是阴谋,你们私自调兵,已经犯了谋逆死罪!”赵佶疯狂大吼。
太后和章惇神情一寒,太后立马冷冷地望向赵佶,随即又看着宗正寺的赵宗晟,道:“老宗正,端王犯下滔天之罪,现在仍不伏法认罪,此事当如何处置?”
赵宗晟身为老族长,先帝唯一的血脉被赵佶毒害,此刻对赵佶正是恨得咬牙切齿,于是冷冷开口。
“赵佶的皇位已被废黜,但还不够,端王作恶至此,天道律法难恕,宗正寺当褫夺‘端王’爵号,赵佶被贬为庶民,流放岭南,终生不得回京。”
太后点头:“那么,本宫就亲自处置了。”
“禁军班直入殿,将赵佶圈禁端王府,待宗正寺,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四方会审,明正典刑后,再将赵佶流放岭南,终生不得释归汴京。”
说完太后拂了一下袍袖。
很快殿外的禁军班直入内,为首的都头迟疑了一下,还是反扣住赵佶的双臂,将他押出了大殿。
赵佶此时整个人已经陷入疯狂,被班直押走时仍在哈哈狂笑。
“都是乱臣贼子!乱臣贼子!尔等谋朝篡位,窃夺朕的皇位,全都不得好死,不得好死!哈哈哈!”
随着赵佶被押出大殿,今日的登基大典这场闹剧,终于结束了。
这场闹剧免不了被天下人知晓,对大宋皇室和朝堂的威信是个严重的打击。
可是事情都出了,太后和群臣也没办法,总不能为了所谓的威信,而放任赵佶这种人登基当皇帝吧?
事还没完,向太后如今已经登上了赵颢父子这条贼船,只能铁了心跟到底了。
于是太后深深地注视了赵孝骞片刻,趁着群臣都在,缓缓道:“今日奸贼已除,云朗天清,朝堂靖肃,算是给了先帝一个交代…”
“但燕云十万兵马已至城外,必须有主帅统领,否则容易闹出事端,诸公以为呢?”
群臣一怔,各自交头接耳议论一番后,纷纷点头称是。
人群里,户部尚书蔡京突然站了出来,躬身道:“太后,臣以为,燕云十万兵马曾是成王殿下的旧部,兵马暂交成王殿下统领,正当宜也。”
“而且成王殿下亦是皇族宗亲,朝野素有威望,由殿下约束燕云兵马,不使汴京为乱,臣以为颇为合适。”
太后和章惇一脸意外地看着突然冒出来的蔡京,然后下意识再望向赵孝骞,二人都以为是赵孝骞的暗中授意。
赵孝骞此刻也是一脸懵逼,同样意外地看着蔡京。
为了推翻赵佶,他近日与汴京朝臣筹谋帷幄,接触过的官员甚多,都是位高权重的大佬,否则今日不会出现这般墙倒众人推的喜人结果。
但这个蔡京,赵颢和赵孝骞从头到尾都没接触过,这场密谋,蔡京是被排除在外的。
没想到这会儿蔡京居然主动跳出来,而且义正严词地提议把燕云兵权交还给赵孝骞。
赵孝骞深吸了口气。
人精就是人精,一个人的飞黄腾达,主要还是看眼色,看站队,看他能不能抓住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绝佳机会。
今日此刻,蔡京显然抓住了。
蔡京要进步,要向权力靠拢,要升官晋爵。
更重要的是,蔡京的眼睛很毒,今日这场闹剧,他已看出了端倪。
群臣看到的,是太后和章惇一搭一唱,把赵佶掀翻了。但蔡京无疑看得更深远,他看到是从头到尾一言不发的赵孝骞。
聪明人,能聪明到这个地步,难怪他未来能成为大宋的宰相,当然,忠奸与否,与他的聪明是两码事。
太后深吸了口气,望向章惇。
章惇捋须,淡淡地点头。
于是太后环视群臣:“蔡尚书所言,诸公可有异议?”
今日发生了这么大的事,群臣此时仍处于震惊和懵逼之中,关于燕云大军兵权的事,群臣反倒不怎么在意。
毕竟蔡京说的话句句在理,这支兵马原本就是成王殿下的旧部,现在是大宋的非常时期,由他来接管兵权,没什么不妥。
至于原来燕云大军的主帅陈松龄,群臣很识趣地没人提起。
北方辽国未灭,太后和章相公调遣燕云兵马时,想必把陈松龄留在了幽州府留守,防备辽人趁大宋内乱南下。
太后见众人不反对,于是道:“既如此,那就这样决定了。成王赵孝骞临时代任燕云大军主帅,燕云十万兵马为勤王而来,可暂留汴京两个月,待汴京时局稳定后,燕云兵马当即北还戍边。”
请: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