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400章 再上一疏

  海瑞这句话,可就是很严厉的指控了。

  广西布政使,自然应该是广西道的御史们重点督查的对象。

  海瑞询问他们广西的情况,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那就是渎职。

  如果他们为成子学背书,说成子学没有问题,那日后成子学真的被弹劾倒台,他们这些广西道御史督查不力,肯定要被治罪。

  要知道他们面对的可是海瑞,是眼里最容不得沙子的海瑞。

  还是阮朝东的反应比较快,他反问道:

  “不知道海大人,是从何处得到的消息。”

  阮朝东抓住了海瑞话中的一丝漏洞,海瑞从没有在广西为官过,为什么会突然弹劾广西布政使?

  赵权的口供,是朝廷转交给都察院核查的。

  但是邕江大坝工程的问题,海瑞又从何而知?

  肯定是有人向海瑞传递了消息!

  阮朝东隐约觉得,自己抓到了“苏党”存在的证据,这一定是苏泽指使海瑞来弹劾的!

  阮朝东以为自己抓到了问题的关键,海瑞却说道:

  “这是本官从会计录中查到的马脚。”

  海瑞翻开《隆庆会计录》,然后将广西部分的开支列出来,邕江大坝的工程支出列在上面。

  紧接着海瑞又说道:

  “本官又找来了当年成子学请奏建造大坝的奏疏,当时的名义是为了防范邕江水患,请旨是动员民夫两万,耗时一年。”

  “但至此之后,成子学年年修坝。”

  紧接着海瑞又掏出了几份奏疏抄本。

  “这些是广西的灾免钱粮奏疏,这五年来,广西每年都请免邕江水灾的钱粮。”

  海瑞看着众人问道:

  “诸位,这到底是邕江工程有问题,还是灾免钱粮的奏疏有问题?”

  等海瑞说完,众人已经汗如雨下了。

  没办法,海瑞是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来的,这些地方官府的猫腻,他都是见过的。

  他在任应天巡抚的时候,也组织修造水利工程,更是明白下面官员的猫腻。

  相比之下,都察院很多御史,一直都在走清流的路子,对于地方官府运行的明暗规则根本不了解。

  还能这么查?

  阮朝东也傻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有人撑不住了。

  一名广西道御史说道:

  “成子学到任以后,也有不少地方官员检举他的来信。”

  另外一名御史说道:

  “去年邕江决口,也有土司使者状告过成子学,说是成大人以修造邕江水坝为名,向广西土司摊派捐税。”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已经汇成了确凿的证据,似乎已经说明成子学是个贪官。

  但是海瑞却皱眉。

  他早就写好了这份奏疏,却一直都没有递上去。

  原因也很简单,成子学的手段实在是太粗陋了。

  虽说水利工程是贪腐的常见手段,但是一般来说地方大员,用的都是“聚沙成塔”的办法。

  也就是说,用多个支流的小工程来贪墨。

  这样的好处也是明显的,支流不容易发生大的水患,不会一出事就被朝廷追究。

  多个工程也不容易引起朝廷的注意,但是累计起来金额就不少了。

  邕江是广西的主要水系,成子学如果是要贪墨,何必要选择这个工程?

  这就是不合理的地方。

  所以海瑞写完奏疏后,一直都没有递上去。

  而现在手里的证据,似乎又指向成子学真是个贪官。

  但是现在都察院的证据,似乎已经可以给成子学定罪,海瑞说道:

  “那就请诸位调查完毕后各自上书吧。”

  等一行人从海瑞的公房出来,一名御史问道:

  “阮大人,那弹劾苏子霖的奏疏还上吗?”

  阮朝东看着这个年轻的御史里行,更是觉得心累。

  刚刚在海瑞公房中的高压,转变为了怒火,他爆粗口道:

  “上,还上个屁啊!还不快点去调查成子学!”

  五月三十日,朝廷通过了苏泽的奏疏。

  而手提式大明朝廷,也弹出了结算报告。

  《请整顿广西吏治开埠开征商税诸事疏》通过。

  都察院弹劾广西布政使成子学诸多罪状,包括滥用民力修造工程、向土司索贿、向土司强征摊派。

  隆庆皇帝念在成子学常年在基层为官,只是罢免了他的职位,命令他致仕养老。

  成子学被罢黜,让广西上下官员寒心,朝廷又大张旗鼓的惩办广西官员,引发广西官场混乱。

  广西汉人百姓不舍成子学离开,为他建造生祠纪念,朝廷在广西再失民心。

  国祚1。

  威望值不变。

  剩余威望:1340

  海瑞和都察院弹劾成子学的奏疏苏泽也看了,苏泽也感叹海瑞确实厉害,竟然能从《隆庆会计录》中找到蛛丝马迹。

  但是怎么看起来这个模拟结果不是这样啊?

  成子学好像不是个贪官啊?

  而且从这个模拟结果来看,成子学在广西汉人百姓之中还颇有威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苏泽疑惑不已,而且因为这件事,还让国祚减少了?

  就在苏泽疑惑的时候,罗万化抱着报纸进入报馆。

  “子霖兄,你来看看这两份报纸。”

  苏泽接过报纸,原来是《新君子报》和《新乐府报》,都对平定三土司之乱写了社论。

  苏泽先打开《新君子报》。

  看完之后,苏泽也有些愣住了,这不就是后世网络上的“皇汉”吗?

  仔细想想,皇汉出现似乎也很正常。

  儒家本身也不是反对开疆拓土,只是反对浪费国力开拓无用的土地,反对消耗的战争。

  而隆庆年间的几场动兵,大明都是获得了好处的。

  这样的情况下,皇汉思想冒头也是非常正常的。

  而且如今的大明军,确实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军队了,手中有了利刃,自然就想要杀敌了。

  苏泽问道:

  “销量如何?民间反响如何?”

  罗万化说道:

  “这次《新君子报》的销量大增,但是读书人之中还是抨击的声音多一点。”

  “但是京师普通百姓倒是很喜欢《新君子报》的说法,已经有人喊出恢复汉唐盛世的口号,听说《新君子报》还专门加印了汉唐的地图,销量也相当不错。”

  好家伙,《新君子报》也是玩明白了。

  苏泽放下《新君子报》,又看向《新乐府报》。

  看完后,苏泽的脸色凝重起来。

  这是一份很有深度的文章,笔名“心隐”,苏泽自然知道这是创办《新乐府报》的何心隐亲自写的文章。

  文章分析了西南土司制度的问题。

  文章认为,明初对于土司的优待,是导致西南一直不安定的原因。

  明初的土司都是要纳税的。

  但是从明代中期开始,朝廷为了优免土司,经常优免偏远地区的土司贡税。

  结果就是这些不纳税的土司越来越多,而地方官府衙门的开销越来越大。

  如此一来,地方官府的苛捐杂税也越来越多,汉地的百姓则开始向土司控制的地区逃亡!

  何心隐在报纸上指出,正是这种不公平的税收制度,才导致了西南问题此起彼伏,始终难以断绝。

  苏泽又看到下文。

  “夫民之纳税于朝廷,犹契券之交换也。”

  “百姓输纳赋税钱粮,其核心所求,非徒然供奉,实为换取朝廷及其所置官府应尽之责:护佑疆土、维系秩序、开浚水利、赈济灾荒,乃至兴教化、利耕桑,使黎庶安居乐业。此即社稷存续之根本契约。”

  好家伙,这不是社会契约论吗?

  紧接着,何心隐用这套理论来分析西南的局势。

  “然观西南困局,其弊根源便在于此‘契约’失衡崩坏!”

  “朝廷对土司封地屡开优免,彼等不纳钱粮贡赋,独享其土之利,坐拥其民,俨若化外之邦。”

  “而官府衙门之耗用日增,无以弥补,则加倍苛求于所辖之汉地民户,丁银、徭役、杂捐迭床架屋,赋如山岳。”

  “如此税赋不均,轻徭厚此而苛重薄彼,岂是‘契’之本义?民非痴愚,焉能不察其深?赋税本为换取生存之资与庇佑之盾,今盾既残,资反成枷,黎民何以能安?何以能信朝廷之‘约’?”

  “故百姓无奈,惟有以足为尺,以身为权。其‘票’不必诉于衙门,其‘择’不必陈于奏牍。彼等眼见土司封地或无朝廷苛索,虽有土司之制,或得喘息之机,离乡背井,遁入土司之地以避沉疴之赋。”

  好家伙,看完之后,苏泽放下报纸,揉着太阳穴,他似乎明白了,成子学的事情大概是怎么回事了。

  苏泽想了想,又再次掏出一本空白奏疏。

  其实这也是苏泽一直以来想要做的事情。

  大明对于地方上高级官员的处理,实在是太过于随意了。

  当然,这也是帝制时代的特点。

  但是大明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规范的官员任职体系了,却在免职和惩处上依然落后。

  最典型的就是官员被弹劾后。

  如果是皇帝亲近的官员,皇帝会驳回弹劾的奏疏,甚至反过来惩罚弹劾的官员。

  而有的倒霉官员,如果正好在皇帝的气头上,一被弹劾就会被皇帝立刻惩处。

  还有一部分官员经常被弹劾,只能自请辞职归乡。

  所以苏泽这份奏疏的内容,就是规范地方高级官员弹劾后的流程。

  苏泽列举了如今大明监察体系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监察未循常例,仓促致罪状难明。”

  对于外任官员的弹劾往往过于仓促,很难将事实调查清楚,很多都是对官员个人品格的攻击,而不是对官员能力和政绩的评判。

  第二个就是“大员无自辩之途,民心与圣断相悖。”

  苏泽这里也举了胡宗宪的例子,当年胡宗宪被处死的时候,浙江地方百姓都来求情,但是嘉靖皇帝依然处理了胡宗宪,至今浙江依然有胡宗宪的祠堂祭祀。

  而胡宗宪到死也没有获得自辨的机会,这样严重的损伤了朝廷的威信。

  所以苏泽提出,对于地方上高级官员,应该允许他们上书自辨.

  第三个就是“惩处未昭法理,遗患地方承弊。”

  苏泽奏疏中写出,大明对于很多大员的处理往往含糊不清。

  有的是命令自己辞职,有的是被朝廷严惩,这些处理结果,让地方官场十分的混乱。

  一旦有地方大员出现变动,地方上往往胡乱猜想,造成官场的混乱。

  而有些官员明明是正常去任,却被谣传成朝廷的惩罚,又让官员自身的威望蒙羞。

  所以苏泽建议建立完善的外任官员监察体系:

  “定大员受劾程序:凡三品及以上者被劾,都察院须移文该员,限旬日内具疏自辩,并将辩词附入案卷。”

  “设三方核验制:除御史举证外,应由户部调会计录、该省按察司协查实证,三司文书齐备方定谳。”

  “明示处置结论:无论罢黜或留任,均需明诏昭示罪状或冤屈,禁「含糊致仕」以安地方。”

  苏泽写完这些,接下来将这份《弭监察之弊以固国本疏》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拟开始——

  《弭监察之弊以固国本疏》送到内阁。

  事关都察院系统的改革,内阁不敢票拟,直接送入皇宫。

  隆庆皇帝向都察院发文,咨询都察院对于改革的意见。

  副都御史海瑞支持的奏疏,但是遭到了都察院官员的大力反对。

  都察院对于你一再剥夺都察院职权的行为忍无再忍,反对声浪大到海瑞也无法控制。

  最后隆庆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400。

  若要通过你的奏疏提案,需要支付5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苏泽也清楚,自己这份奏疏会大大增加都察院的工作量,也加大了都察院的风险。

  但是监察体系规范化,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否则一方大员的去留就在言官的几份奏疏中,这也是国家行政体系的巨大隐患。

  六月三日,苏泽的奏疏送到内阁,然后皇帝将奏疏下发都察院,果然引起了都察院的剧烈反弹。

  “苏泽此子,欺人太甚!”

  “坏我都察院都宪之权!这是动摇国本!”

  “上疏!弹劾他!”

  佰度搜索悠久小說網.Хw全集TXT电子书!

大熊猫文学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