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二百七十三章 雍正备受感动,欲为中国之主

  刑部左侍郎海寿又要起身,弘历把着他的手,没让他起身。

  左都御史蔡珽也在这时看向了弘历。

  弘历抬起双肘枕在案上,十指交叉,看着科雷切夫道。

  “你怎么就确定,将来衰弱的就会是我们,而不是你们更加衰弱呢?”

  “你怎么就确定,你们罗刹人一定会同仇敌忾,难道是你们的贵族缙绅愿意解放农奴,让农奴可以像我大清的子民一样,可以入列九卿大学士,成为中枢执政,乃至封侯赐诰命?”

  “你怎么就确定,就算你们将来会在国力上超过我们,而我们今日的忍让,真的能让你们不会一直垂涎我们这片富饶地,不会欺负我们?”

  弘历问了这三个问题后,科雷切夫哑住了。

  蔡珽和海寿等同审官员也都敬仰地看向了弘历,不由得颔首。

  “不过是对中国有了些浅薄的认知,就在这里大放厥词!竟然还觉得自己很了解中国,乃至觉得可以鄙夷中国!”

  “你殊不知,中国遇到且消灭过的北方强大蛮族,不只你们一个;你更不知,在这片土地,只要接受教化,就皆会被天子视为赤子,无论何族,哪怕是你们罗刹人。”

  “所以,你们屠杀蒙人,与满人、汉人到底有没有关系,不是你说了算,是我中国圣天子说了算!”

  弘历说到这里,科雷切夫瞪大了眼。

  弘历的这些话里,有更集中的皇权,有阶级上的认识,也有对华夷几千年争斗的经验总结。

  所以,科雷切夫那粗浅的文化积淀,一时在弘历面前,更加无言以对。

  弘历则继续淡淡道:“还有,你不应该否定我,也不应该说我蠢,那样只会显得你很蠢很可笑!”

  “因为,你现在否定我,就等于是在否定圣明烛照的天下之主!我若无能,就不会现在还在理藩院主管藩政!”

  看着科雷切夫的弘历说着就微微笑了起来。

  而弘历这话,也让蔡珽、海寿颇为赞同,也就暗叹“四爷能说这话是真的洞明一切!知道讨好外夷不及讨好皇权!”

  科雷切夫红了脸。

  但他却无法反驳说,弘历这是为了讨好皇帝为了得到大位,而不顾自己国家的安危。

  因为,弘历已经先通过诘问他的方式,暗示他,他不相信不讨好皇帝不得到大位就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而只相信,要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是,先成为皇帝,成为天下最有权力的人!

  科雷切夫也就只在这里惨笑了一下:“居然没能成功忽悠您,您果然让人感到可怕!”

  说着。

  科雷切夫就伏首道:“既如此,死在您的手里,也算值得,我甘愿认罪,接受你们的处置!”

  弘历接下来也将自己审讯科雷切夫的过程,告知给了雍正。

  雍正对此道:“你回答的不错,但照你这个意思,似乎议定边界也没有意义?”

  “儿臣是没有想过依靠一份条约,就能让边境得到长久的安宁,就能让罗刹国老实。”

  “但议定边界,却是我大清皇帝通过这种方式,表明在给他们罗刹国恩赐一个愿与之和平共处的机会,目的在于我大清承诺,只有他们守规矩,就不会与之为敌。”

  弘历这时回道。

  雍正点头笑道:“你能这样想,很对!靠一纸面条约的确维持不了和平,如同靠减少仇恨,不宣教仇恨,也维持不了和平一样,只有时刻让国运昌隆,才能保证天下安宁。”

  “阿玛说的是。”

  弘历回了一句,接着又道:“但通过这些日子主管藩政,儿子也越发明白,国家各方面要是不统一,外夷就会越发嚣张。”

  雍正听后看向了他:“怎么讲?”

  “如科雷切夫所言,他敢肆意屠戮蒙人侵占漠北的原因是,他觉得自己杀蒙人,满人、汉人会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

  “如果我大清各族能统一认识,承认自己是中国一分子,通认大清皇帝为唯一效忠者,通用一种各族皆需掌握语言,通以维护大清国运为荣,那外夷自然不敢有挑拨离间之心。”

  “我大清只靠外敌来杀是杀不死的,唯独在内部分裂互相视为仇雠时,才会被轻易杀死。”

  弘历也看向雍正回道。

  雍正笑了笑说:“但这样做,首先就是得将各族百姓皆视为自己的子民,一视同仁,贵贱尊卑可以有不同,但都能有为大清显贵的机会,都能安稳的活着,这样,他们才会认同大清。”

  “阿玛说得对,这样才是天下为公的中国皇帝!”

  弘历跟着附和。

  他知道雍正的目标是做真正的华夏之主,为此不惜抬高汉臣汉将地位,比如让张廷玉享太庙,还废贱籍等。

  所以,弘历才敢如此说出来。

  雍正则在这时睁大了眼,注视了弘历一会儿,随后就微微一笑:“退下吧。”

  “嗻!”

  老少的两颗心明显碰到了一处!

  在弘历退下去后,雍正就批阅起奏折来,且比昨日还批阅的晚。

  苏培盛见此忍不住劝说:“主子,明个儿再批吧。”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雍正精神饱满地笑着回了一句。

  随后,雍正还因为一份奏折,让苏培盛去把老十三宣来。

  老十三也不明白雍正是受什么刺激,大半夜的叫他来,但他也只能来了。

  “四哥,你不睡,我还要睡呢!”

  老十三为此对雍正说道。

  雍正道:“我也没想打扰你睡觉,但浙江人闹得太过分,竟因关内禁矿的事抗税,可谓风俗浇漓,士人风气极坏!故朕有意设浙江观风整俗使,令河南学政光禄寺卿王国栋任浙江观风整俗使。”

  “另外,朕也有意,让王国栋对抗税者严格镇压,但在这样决定前,决定与你通通气。”

  老十三听后陡然变色:“敢抗税者,必是当地大乡宦,四哥你真要重演河南旧例?”

  “不这样子不行,弘历也欲为将来中国之主,朕得让他将来更好当一个中国之主,给他攒下更好的底子!”

  “刻薄狠厉之事,朕来为之,总比将来弘历来为比较好。”

  “朕现在越严,将来他们才能在弘历的治下,越是感觉出皇恩浩荡来。”

  雍正回道。

  老十三听后也有些严肃起来:“他真这么想?”

  雍正点首。

  老十三为此道:“那行!”

  “但只斩杀闹事者恐不够,因为这样做,真正的主使可能一直躲在幕后,而无法伤其分毫。”

  “不如停止浙江士子的乡试和会试,同时浙江贡监生由顺天乡试者也一体停止,用这种方式逼幕后之人让步完税,配合朝廷关内禁矿的新政。”

  雍正点首:“当如此!”

  浙江观风整俗使王国栋因此在收到雍正的旨意后,就带兵来到了浙江巡抚衙门。

  浙江巡抚法海正于巡抚衙门内,指着地上被抗税百姓打死的税差,问着一干跟这些抗税百姓同族且担任族长的士绅们:“你们说说,这事该怎么解决?”

  “中丞开恩,浙地素来地少税重,平时种地所产,只能够交田税丁银,无奈只能靠开矿捕鱼以果腹。”

  “可朝廷突然严禁开矿,小民自然生计越发艰难,有本就家贫难支的,也就在官差催逼时,愤而抗税。”

  “孟子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还请中丞以百姓为念,要么请朝廷不严禁民间开矿,要么准予士绅包揽赋税,由我等士绅去劝缴,对于实在贫困者,我等也能先替其代缴。”

  士绅罗锦文这时先开口说了起来。

  法海听后冷哼一声:“我明白了,你们这是想朝廷要么允许你们私自开矿,要么允许你们包揽赋税。”

  “我等不敢!只是为我大清社稷、乡梓安宁考虑,才斗胆如此请求中丞。”

  罗锦文如此回了一句。

  “放了石斋先生!”

  “放了石斋先生!”

  “放了石斋先生!”

  而这时,外面也传来了士民们呐喊的声音。

  罗锦文因此暗笑,因为石斋正是他的号,所以他很多人称作石斋先生。

  今日这些来巡抚衙门外呐喊的士民都是来为他给官府增加压力的。

  他知道,法海虽然是满人,但因是科甲出身,也就素来尊重科甲出身的汉人官绅,不会轻易对他们对百姓怎么样,也就才敢组织士民们这么做。

  法海也听见了外面的呐喊声,而因此沉下了脸。

  浙江学政王兰生不由得从旁劝法海道:“中丞,外面民怨喧天,您看,是否应该先放了这些石斋先生等回去,以免真的酿成大变?”

大熊猫文学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