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绍膺天命,抚驭寰区,御极临民,自当宵旰勤政,励精图治。”
“然今年事渐高,虽躬亲庶务,犹恐力有未逮。思付托之重,莫若早定国本,以固磐石之基,以安亿兆之心。
“皇四子宝亲王弘历,自幼颖悟,久承庭训,更得皇后抚育,慈严并济。”
“其秉性仁孝,器识宏深。素习经史,通晓治道;躬行实践,明达事理。遇事从容有度,屡彰卓见。功德昭著,朝野共瞻,足堪大任。”
“兹恪遵成宪,俯顺舆情,敬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尔为储贰,惟日孜孜,益当勤学修德,亲贤远佞。上以孝奉君亲,下以仁抚黎庶。敬天法祖,克俭克勤。毋怠毋荒,永承训诫。”
“中外臣工,其悉心翊赞,同心辅弼,共保宗社,同享升平。”
“著礼部详察应行典礼,选择吉期具奏。”
当,领班军机大臣马尔赛奉命,当着宗室王公和重臣们的面,念完诏旨后,宗室王公诸臣皆为此叩称“吾皇圣明”。
只是,在叩称“吾皇圣明”时,一些没有想到雍正会真愿意明立弘历为太子的王公大臣,面色显得有些怪异。
特别是弘春。
他在初听到雍正同意时,就睁大了眼,整张脸,瞬间就绿了!
因为,雍正在乾清门议立太子的过程,太过于和谐,和谐到让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他在这一刻才发现,敢情老十三、允禄、允礼、马尔赛、鄂尔泰、张廷玉这些人真的不是在跟雍正作对。
真正愚蠢的只有他自己!
这对他而言,是多么难以接受的事实?
只有他自己清楚。
“怎么会这样?”
弘晸在从弘春这里知道此结果后,也倍感惊讶,一时不由得把刚到唇边的酒放了回去,盯着满桌佳肴的双眸,就如死鱼眼一样无神。
弘春露出了认真思考的样子说:“当时,弘历只是一个劲地称颂十三伯!说他是古今第一贤王!”
“就这一点,与八叔当年的反应不同,八叔当年可不敢为马齐他们说话,反而只说马齐他们串通立他,他不知情,也很是不赞同。”
“称颂十三伯?”
弘晸听后也露出了认真分析的样子,随即讪笑了笑:“看来,问题就出在这里!”
“四伯想不想立太子的关键,关键就是看这太子对十三叔有多敬重!”
“只要这太子对十三叔敬重,这样四伯才放心,才有个暂时的平衡。”
弘晸非常肯定地说了起来,而不由得看向了离这里不远的怡亲王府。
接着。
弘晸就叹了一口气:“这么看来,弘历的确厉害呀,比八叔都厉害!他是真的知道四伯心里在想什么?!”
弘春这里,突然给自己猛灌了一杯酒,随后又猛灌了一杯,然后就又要猛灌。
但弘晸拦住了他:“行啦!没必要这样,人家本来就是皇子,还是最优秀的皇子,当上太子,即便是皇子,都没资格不满。”
“何况我们这些皇侄呢?您要是真怕他还记着以前的事,日后更加小心卑微些就是!”
弘春咬紧了牙,两眼滚出泪珠来,但还是点了点头。
且说,弘历在大起朝会结束后,就出来对李玉吩咐说:“你先让双顶回去说,天子已宣诏,立我为太子,让家里人不必忧心,然后在外面等着我,我得去谢恩,顺便去后宫请安。”
李玉听后微微一愣。
“嗻!”
随后,他立刻回了一句,且三步并作两步地朝哈哈珠子双顶走了去。
弘历这里则拍了拍袖口,微微一笑后就迎着东升的朝阳,朝隆宗门方向而去,随后又转而向北,往养心殿而去。
不多时,弘历便在养心殿后寝殿内见到了雍正,向雍正见了大礼。
“起吧。”
雍正抬了抬手,语气有些淡淡的。
“谢阿玛。”
弘历站起了身,立在了雍正身后。
雍正则扶了扶叆叇,随后又微微咳嗽了一下,接着才开口说:“只等册封大典一办,你便是储君了,储君就要有储君该有的样子,要以历代储君为鉴。”
“儿臣谨记阿玛教诲!”
弘历躬身回道。
雍正见弘历谦卑如往常,也就点了点头。
“你郭罗玛法凌柱,朕已降谕,封他为三等公,世袭;以立太子退恩例;你嫡福晋富察嫡福晋之父李荣保也当追封为一等侯。”
雍正这时又说起推恩弘历亲戚的事来。
而雍正说着就问弘历:“你觉得还有谁需要封?”
“还有舅舅五格,儿臣能有今日可承大统之器,如阿玛诏旨所言,亦赖额涅慈育之恩。”
雍正的询问难不倒弘历,他可不会让雍正觉得自己一时忘乎所以,而失了分寸,还需要雍正提醒他不要忘了皇后养育之恩。
雍正再次点了点头:“那就亦晋为三等公。”
接着,雍正就亲自写起手谕来,随后便没再多言,也没有让弘历离开。
“阿玛!”
弘历这时唤了一声。
雍正两眸微微放出光彩来:“讲!”
“儿臣还请晋五弟爵位,令五弟熟悉政事。”
弘历突然躬身奏请道。
嘿嘿!他可是知道雍正心思的,突然不说话,也不让他走,就是希望他主动说出这句话。
于公而言,即便他成为了太子,但大清不能只他一个继承人选,还得有其他有实政能力的备选皇子才行。
因为,世事难料,难保不会有什么意外,而导致一旦不能让太子即位。
那以大清这种非常需要皇帝能力卓越的高度集权王朝而言,备选的皇子自然不能太废物。
当然,大清注重继承者的能力,也与总结了前朝教训有关,而发现皇子不经实政培养后就上马,的确会让宗庙社稷出现很不好的结果。
毕竟,崇祯这个藩王直接继承大位后的表现就很让人深思。
所以,弘历需要在这个时候,建议给弘昼加担子,让他也被往继承者方向培养。
至于,弘昼母亲为汉人倒是不重要,无非是抬个旗而已。
历史上,嘉庆的母亲魏佳氏本就是汉人包衣魏氏,只是后面被抬了旗,成为了魏佳氏。
于私而言…
即便立了太子,雍正也需要有个第二个继承者的选择,来制衡弘历和依附弘历这个太子的权贵官僚们,来保障他行使皇权,而警告弘历和弘历的太子党,他们要是不老实,他也会像康熙一样废了太子。
作为一个权欲很重的帝王,雍正再怎么看重弘历,但在权力场上还是会有堤防的。
这是难免的事。
不会完全跟康熙不一样。
尤其是他现在病况大好的时候。
雍正自然还想趁着还有精力,再掌几年大权。
只是,雍正没有康熙有本钱。
康熙有几十个成年皇子,折磨坏了一个礽,有的是成年皇子可以选。
因而,康熙可以不在乎礽的感受,可以肆无忌惮地折磨礽,猜忌礽。
但雍正不行!
他成年皇子只有两个,而另一个,老五弘昼,声望远不及弘历。
他要是折磨坏了弘历,可能会坏了他这一支顺利传承皇位的大局。
所以,他得慎重,不好像康熙折磨礽一样,直接折磨和猜忌弘历,来达到自己皇权不受影响的目的,需要把握好度。
就像历史上,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遗诏早定弘历继承大位的情况下,到晚年才把弘历和弘昼同时封王,让两人一同理政,且在扶持弘历的同时,也会适当扶持一下弘昼一样。
只是这一世,弘历表现太过出色,在康熙朝就表现出色。
雍正也就需要在即位后,通过加强弘历地位来证明自己的法统合乎天意。
这也就导致,弘历比历史上更快成为亲王,还在如今因为功绩太大而不得不被明立为太子。
而话转回来,所以,雍正也就不好直接扶持弘昼,而是想让弘历自己开这个口,既表现出弘历这个太子为大清社稷更加有胸襟的样子来,也好表现出他雍正这样做也是合乎了弘历自己的心思,而能够被弘历理解,也让弘历知道,他这个父亲也是在乎他的感受的。
弘历这么毫不犹豫地按照雍正的意思说出来,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了解雍正,也与他了解弘昼有关。
他相信雍正即便这样做,以弘昼的性子也会来一个不拒绝也不合作。
“这次西北大胜,与五弟在造办处督办火器出力甚多有关。”
“何况,儿臣现在成了太子,也需要有兄弟协作,分阿玛之忧,而使大统传承有序也有备。”
弘历阐述起弘昼可以晋爵的理由来。
雍正点了点头:“既如此,那就晋他为和郡王。”
接着,雍正就搁笔,转过身,笑着看向弘历说:
“难得你如此豁然洞明,皇后甚喜永琏,欲养他于宫中,你明日和富察氏带他去永寿宫吧,朕让皇后亲自抚育他,给其皇子待遇,让他将来在宫中和园中读书。”
“另外,朕依旧按例赐毓庆宫给你为东宫,给银二十万两,著内务府修缮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