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345章 包公破案

  编钟余音犹在梁间萦绕,三百余贡士按照此前礼部所教的礼仪屏息垂首,依序敛衽起身。

  直到御驾仪仗迤逦远去,崇政殿中紧绷的气氛才随之稍弛。

  不过这时候他们依旧不能随意交谈,也早有候命的礼部官员上前引导众贡士鱼贯离开宣德门。

  走出城门洞,陆北顾抬头向天穹中望去,暮云已染金紫。

  往外步行间他正与苏轼低声交谈,忽见一名身着青色官袍的开封府属官趋前拱手:“陆省元留步,开封府循例问话,请随某移步。”

  周遭霎时静了静。

  数道目光隐晦扫来,苏轼眉头微蹙欲言,被苏辙以目制止。

  看着开封府属官和他身后的差役,陆北顾并未有什么惊讶之意,作为百姓他既然涉及军中作乱之案,自然是要按例接受调查的。

  而宋庠在今天肯定也不会什么事都没做,估计早就给递话了,大概率不会真的把他扣下.况且陆北顾去开封府衙是要谋划着借着这个点反客为主的,他巴不得早点去呢。

  “有劳引路。”

  他神色如常,颔首说道,随后向同侪暂别。

  开封府衙离禁中不远,位于御街之西,跟他上回来一样,朱漆大门洞开,石狮肃立。

  虽已近暮色,府内依旧人影往来,胥吏捧牍疾行,堂鼓不鸣而威自生。

  陆北顾被引至西侧廨院,但见廊庑洁净,庭植古槐新叶初萌,与正堂威严肃杀之气迥异。

  甫入值房,便见一人负手立于窗前。

  其人约莫花甲之龄,身着绯袍,正是权知开封府事包拯。

  他闻声转身,目光扫过陆北顾,却不急于开口,只抬手示意其就座。

  而他旁边还有数名刑案老手端坐案前,纸笔俱备。

  随后,包拯先跟陆北顾东绕西绕,寒暄了半天。

  等他自己都说累了,端起茶杯喝茶的时候,才问道。

  “昨日枢密院行文之事,你可知晓?”

  气氛骤然一紧。

  瞬间,空气都仿佛安静了下来,窗外暮鸦掠檐而过,羽翅扑簌声清晰可闻。

  虽然破案能力可能没有话本里那么夸张,但包拯在这个领域确实是整个大宋最顶尖的,问话技巧很有一套。

  而这时候从陆北顾的角度出发,不管他知不知道,他都只能回答“不知道”。

  因为要是太实诚,直接回答“知道”,那接下来他就必须要解释从哪知道的,那不就把宋庠给卖了吗?连带着田况也要遭殃。

  而回答“不知道”,就什么事都没有。

  陆北顾背脊挺直如竹,迎上对方审视:“并不知晓。”

  包拯放下茶杯,目光紧紧地盯着他,沉声问道:“既不知晓,如何便默认了本官所言‘昨日枢密院行文之事’存在?怎么不问问这是件什么事情?”

  陆北顾心头一凛,他当然清楚包拯和文彦博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故此对宋庠的态度极有可能是抱有敌意的,或许有可能借此机会发难。

  但包拯跟陈执中、贾昌朝这些保守派的关系又极差,曾经数次弹劾陈执中和贾昌朝,按理来讲,也不应该帮着贾昌朝落井下石.虽然贾昌朝在这案子里压根就没牵涉,但故意避开何尝不是一种在场证明呢?

  陆北顾相信包拯这么聪明的人,不会看不出来这案子里的蹊跷。

  更何况,枢密院能全速推动此事,少不了裴德谷的前后奔走,而裴德谷可是因为贾昌朝的举荐才调进枢密院的,这又不是什么秘密。

  那么包拯究竟是如何抉择的?要借着此事拉宋庠下水?还是不打算成全贾昌朝,故而打算保护陆北顾呢?

  陆北顾猜不出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但无论如何,他可以肯定的是,这么多开封府属官在场,不管包拯是什么态度,其出于职责所在,肯定都是要对自己严肃讯问的。

  毕竟,他们的对话都要被记录下来,继而留档,而包拯这种人,不会让别人抓他一丝一毫的把柄。

  陆北顾心思电转,这些想法不过是刹那之间的事情。

  他面上依旧平静,反应更是丝毫不慢,只道:“既是来受问,自然包公问什么,学生答什么,不知晓就是不知晓,答了便是.学生自觉轮不到自己反问些什么。”

  陆北顾答得天衣无缝,但包拯仍未放弃,盯着他像是在劝导一般说道。

  “若有隐瞒,可是要罪加一等的,现在说还来得及。”

  虽然作为当事人,面对包拯的讯问,他也确实隐瞒了他知晓此事的事实。

  带入到陆北顾的视角,心理压力不免觉得很大。

  但他同样知道,田况派人往宋庠府上传信,派的定是亲信之人,不会走漏风声,所以就算开封府真的知道这件事情,也完全无法以此作为证据,更不可能把田况的亲信抓起来审问。

  这时候包拯说这种话,纯粹是在给他上压力,吓唬他。

  故此,陆北顾干脆不说话了。

  说多错多,不说不错,这又不是他必须回答的内容。

  见没诈出来什么信息,包拯也不气馁,他自案旁取出一份卷宗展开,“砰”地一下扔给陆北顾。

  “枢密院文书禀报,你姐夫捧日军都头贾岩,昨日携刃潜入枢密院意图不轨,被卫士所缉拿,画押供词牵连到了你,你看看吧。”

  陆北顾仔细看了看,察觉到了其中不少逻辑不通顺的地方,但并没有说什么。

  贾岩是军人,属于禁军系统。

  现在负责审讯贾岩的是三衙后司,跟开封府半点关系都没有,所以陆北顾在这里给贾岩辩解是没有意义的,开封府管不到贾岩。

  而对于他来讲,当务之急,是先洗脱自己的嫌疑。

  他重新恢复清白之身,才能想办法为姐夫奔走,把姐夫救出来。

  要是他都陷进去了,一切皆无从谈起。

  所以,他既然确实不知道此事,那就还是什么都不说。

  这时候若是提出质疑,既救不了姐夫,反而把他自己陷了进去,对他不利。

  “清者自清,此事我毫不知晓,唯信朝廷明察。”

  “倒是沉得住气。”

  包拯把卷宗收了回来,然后对旁边的属官点头示意。

  随后,包拯离开了这间值房。

  为首的王推官轻咳一声,接过了讯问的工作。

  这些刑侦老手果然没一个是白给的,一边详细讯问,一边观察陆北顾的表情。

  “你且细说过年时与贾岩相见情形,当日几时碰面?在场可有他人?贾岩身着何色衣衫?席间可曾提及枢密院事务?”

  陆北顾从容应答:“过年晚上见的,有我姐姐和外甥,衣衫记不得了,只闲话家常。”

  因为确实是被诬陷的,所以陆北顾回答起来很有底气,是什么就是什么,记不清的则只说记不清,也不自己去编。

  接下来就是翻来覆去的讯问,而很多同样的问题,他们往往会隔一段时间后换个角度重新问。

  直到确认陆北顾真的没有撒谎,他们能问的也都问了好几遍,自己都问累了,方才结束。

  王推官的目光扫过记录详实的案卷,语气略缓:“暂时就问这些,但还请暂留府衙内候询,还得等一些其他的调查出结果.若是能确认你确实不涉及此案,明日天亮便可以走了。”

  “可安睡否?”陆北顾问道。

  “可,但若是有事,我等会来唤你。”

  随后,开封府的属官把陆北顾带到了旁边的房间里,这里其实就是平常他们值班的时候晚上轮着睡觉歇息的地方。

  至于看守,压根没有。

  想跑就跑呗。

  反正不出意外的话,不跑过一宿也出去了,但是要心里有鬼跑了被抓回来,那可就不是这种传唤讯问的待遇了,而是直接被当做嫌犯押进牢房。

  而这值守房中虽陈设简陋,榻、几而已,但倒也洁净。

  陆北顾知此刻心头焦灼无益,何况昨日惊涛骇浪般的一昼夜,几乎未曾安枕,今日殿试又耗尽心神,身子早已倦极,遂吹熄油灯,和衣卧于榻上。

  然思绪纷纭,岂能遽眠?

  黑暗中,唯闻更漏声声,远处街市隐约传来梆子响动。

  窗外月色如水,透过棂格洒在青砖地上,一眼看过去,真就如一层霜一般。

  他阖目,脑海中却浮现日间殿上写《民监赋》的字句,又想及姐夫贾岩陷于囹圄生死未卜,忽而又念及福康公主在帘后那道模糊却关切的目光。

  心中一时凛然,一时温澜,辗转间,他渐觉眼皮沉重,终是沉入浅睡。

  正朦胧之际,忽闻院中脚步杂沓,火把的光影跃窗而入,还有人声低促交错。

  陆北顾倏然惊醒,坐起侧耳。

  “王公回来了!”

  是王安石吗?为什么他会这时候回到开封府衙?

  他心头一紧,披衣悄步至门边,自隙中窥看。

  只见门外的庭院里,路过的王安石风尘仆仆,火光跃动下面色很是凝重。

  王安石的差遣是提举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实际上,今天正是因为下午的时候,城外出了桩命案他赶过去查,所以才会这么晚回来。

  而包拯显然是知道这起突发案件的,所以并没有回家休息,晚上也留在了府衙里。

  王安石来到了包拯歇息的地方。

  “介甫回来了。”

  “包公。”

  包拯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上了年纪,精力自然不如才三十六岁的王安石,晚上睡眠又不好,所以被叫起来之后当即就有些头晕目眩。

  他坐在榻边缓了半天,才算是恢复了正常。

  “说说吧,下午城外说有命案,是怎么回事?”

  王安石刚才也没催,借这个空儿,他扶着桌子把粗气给喘匀了。

  “下午的时候,城外有人在官道上奔逃,身上全是血,后面还有两个持械凶徒在追,正好遇到咱们负责巡逻的差役,这人就被救了下来,不过差役当时忙着救人再加上对方持械且人多,就没去反追,让这两个凶徒给跑了。”

  一般来讲开封城周边的县镇还是比较太平的,一个月都不见得能遇到一起凶案,而负责官道巡查的差役自然也不是什么精锐,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一个月就这么几贯铜板,巡个逻而已,拼什么命啊?

  包拯点了点头,示意王安石继续说。

  王安石说道:“但这人被捅了好几刀,身上一直在流血,能逃到官道上都是强撑着一口气,故而被救下来之后,还没来得及交代什么,便撒手人寰了。”

  “那死者以及两个凶徒的身份都查明了吗?”

  包拯敏锐地追问道:“此人既然是受重伤奔逃,那被救的地方应该距离案发地不远,案发地可仔细勘察过了?”

  王安石虽然不是专业干刑侦的,但他自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地方上待得多了,这些东西也都大概了解,所以查的也颇为有条不紊。

  “死者的身份已经查明了,开封城里的一个账房,前些日子在赌档输了不少钱,宅子都抵出去了,两个凶徒没抓到至于案发地点,是一个已经废弃很久的木材场。”

  这起案子,看起来倒很像是因为账房欠钱被追债,还不起钱故而被专业的打手给捅伤了。

  不过包拯的直觉告诉他,事情没这么简单。

  因为贾岩案里,有个很大的疑点,那就是贾岩怎么进去的?

  作案,尤其是携刃潜入枢府意图不轨,不管是要刺杀谁亦或是盗取什么机密文书,作案起码要有动机、过程、结果吧?

  但枢密院文书里只有“贾岩被卫士发现并逮捕”这么一个结果,对动机和过程全都含糊其辞。

  就算贾岩发疯了,脑子一抽带着刀就去了,这也算是个动机,可过程呢?

  ——那可是枢密院啊!

  不说是全大宋戒备最森严的地方,估摸着也差不多了。

  一个禁军基层军官,没有通行文书,带着刀就这么大摇大摆进去了?

  包拯怎么可能信这种事情,这明显就是说不通的。

  实际上,枢密院的文书是裴德谷写的,自然是不会写有人拿着枢密院的文书带贾岩进去。

  所以,包拯一眼就断定这里面有猫腻。

  但包拯只是开封知府,他无权对军人进行调查,那是三衙后司的事情,所以他哪怕知道不对劲儿,在没有有力证据的情况下也不好做什么.但眼下这起发生时间极为微妙的凶杀案,却让他不免起了疑心。

  会不会有人要杀人灭口?

  包拯踩着鞋坐在榻边沉思,眉峰愈蹙愈紧,良久之后方才抬头看向王安石问道。

  “你怎么看?这起案子与贾岩案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关联呢?”

  “不敢猜,不过若是寻常的欠债,不至于闹到要杀人的地步。”

  王安石说道:“两个凶徒虽然没抓到,但根据差役所述体型、衣衫,以及地上的靴印来看,恐怕不是寻常青皮。”

  “仔细说说看。”包拯来了兴趣。

  “差役所述两个凶徒身高皆有六尺左右,虽隔着段距离看不清面容,但身形总归是健硕的,不仅衣服上没打补丁,脚上踩的还都是牛皮靴。”

  宋尺一尺约合现代31.6公分,这两个凶徒的身高在此时的大宋,哪怕是北方,也算是挺高的了。

  寻常青皮混迹在市井间其实一年也吃不上几回肉,而一个人想要拥有并维持健硕的身材,仅仅是吃肉就需要大量的钱,光吃米饭是不可能的。

  而且,这个时代的普通百姓穿的都是土布衣衫,这种布料不耐磨,必定会打很多补丁。

  “从衣衫和靴子的材质来看,这两人条件肯定不差动机是什么?”

  包拯自言自语,思考着。

  经济条件不差,那么他们吃穿的钱是从哪来的?

  有没有可能是自己家有钱?当然有可能,河北、河东、中原、山东、关中,北方这种有钱还就喜欢练武的良家子有的是。

  但“有恒产者有恒心”一般来讲,就是这种员外,才不会轻易脏了手,最多也就是鱼肉乡里或者欺行霸市,让他们杀人或者伤人致死,那他们得掂量掂量自己值不值得为此搭上自己的好日子。

  所以从正常逻辑来讲,包拯认为这两人是受雇于人才有钱的,作案动机是拿钱办事而非激情杀人,故而这件事情背后其实另有主使。

  “本官倒是有些眉目了。”

  包拯对着王安石低声吩咐了一通,王安石微微颔首。

  吩咐完,包拯也稍微放下了心。

  看似受害人死了,没拿到最关键的口供。

  但种种条件迭加下来,其实也已经极大地缩小了此案的侦破范围。

  “对了,陆北顾就在西侧廨院轮值歇息的值房里,你也可以再去问问他,看看他有没有要说的.晚上讯问的时候,他口风很紧,定是知晓此事提前做了准备。”

  “他于贾岩案有牵连吗?”

  对于陆北顾,王安石印象很不错,属于是年轻人里他认为难得有雄心和见识的,故而特意问了一句。

  “应该没牵连,但或许是知道些什么。”

  包拯揉了揉眉心,说道:“你跟他不是还有交情?我年纪大了,再加上在这个位置上,很多事情身不由己。你自己一个人去问问,不要带记录的属官,权当谈心了,若是问不出来也不打紧。”

  请:m.badaoge.org

大熊猫文学    大宋文豪